【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洛带遗风 谛听客家心灵的声音
  作者:余茂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30 | 点击数:11300
 


  从中原到岭南,再岭南而四川,客家人从千年之前的历史深处走来,从千里之外的故土家园走来,筚路蓝缕,历尽艰辛,最终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扎根在了蜀地这片茂密的土地上。

  千年迁徙,千年寻梦,他们是不忘根脉的迁徙者,更是勤劳的耕耘者和坚韧的奋斗者。“客而家焉”,就是要视异乡为故乡,在陌生的土地上建设出一个崭新的美好家园来。

  四川洛带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成都“东山客家”的中心。学界认为,洛带是中国内陆“最后的客家王国”,是弥足珍贵的“客家方言岛”,是中原古文化的“人文活化石”。就想,蒸尝会的坝坝筵还是那么以家族祭祀的名义把酒尽欢吗?乡音无改的客家山歌,还是那么婉转风趣地逗得邻村妹子羞怯吗?热闹喜庆的客家婚礼,也还是那么俗尚风雅地传承着汉家正脉婚俗的唐宋遗韵吗?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洛带,走进客家,去看那多姿精巧的客家建筑,去领略它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去解读它隐藏于岁月背后的隐秘历史……

  老式“九宫格”的窗上,悬挂着今夜的明月,正渐入我的梦乡……会馆、古街、古塔、古亭、古民居都应该是老了?老了又焕发新颜了。客家山乡流淌的光阴可是倦了?倦了又荡漾起伶俐的笑语了。

  然而,我无法走进故乡洛带厚重的历史,是因为我一再叹息它历史的风尘远影又成梦境;我亦无法穿越客乡的纵深腹地,是因为那些传奇的故事和风俗,一再牵动我的思绪。当婉约的客家歌谣飘荡来的时候,当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行进在田垄上的时候,当蒸尝祭祀的坝坝筵又在春阳下开席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作为客家人一面镜子的风俗,到底暗流着怎样的血脉,竟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此生动地维持原貌?而我又该如何去谛听它们心灵的声音呢?

  一、客家婚礼 汉家正脉婚俗中的吉言说唱

  儒家经典《礼记·昏(婚)仪》说:“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古时婚俗礼制繁杂,按照《礼记》的记述应遵循“纳彩”(媒人提亲)、“问名”(询问女方姓名和出生日期)、“纳吉”(男女双方合生辰八字)、“纳征”(落聘订婚)、“请期”(约定婚期)、“亲迎”(迎亲结婚)等“六礼”而行。时至今日,成都东山客家男女当然是通过自由恋爱才走入婚姻殿堂的,但提亲的过场还是要走的;对“八字”合与不合也不在乎了,但迎亲过礼的排场还是很有必要的。婚俗的程式虽有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六礼”其宗。只是在洛带的说法是:提亲、吃转转酒、剥根、报期下聘、过礼迎亲、拜堂和回门。

  如果说以洛带为中心的东山客家人婚俗,在程式上更多留存了中原古意的话,其风貌风情又沐南国春晖,比如东山客家婚礼序幕的“哭嫁”,就与土家族、壮族等婚俗中的“哭嫁”并无二致。

  现年53岁的李声鸿打小就在洛带的老街上长大,又一直在当地从事群文工作,走村串巷,耳濡目染,曾经风行当地的一首首客家山歌烂熟心中,加之嗓音洪亮,被乡人誉为“客家山歌王子”。在李声鸿看来,客家人虽然“守旧”,但又受南方少数民族乡土风情的影响,性格十分开朗,触景生情,便可依曲成歌。“可以说,但凡客家人,都会唱山歌。过去,客家青年男女相互结识,往往都是从山歌对唱开始的。”说罢,他便唱了起来:“阿妹啊!爱我唱山歌你就游过河,你会游水就游过来啊……”接下来,我也就在声鸿先生搜罗的各种婚礼唱词中,大致理清了客家婚礼的全过程。

  首先是“开脸”——婚礼头天一大清早,姑娘沐浴之后,女方年长的女性宗亲便会用两根红丝线为其绞去脸上的汗毛,同时,将姑娘的辫子改梳为凤髻,寓意从此告别少女时代。“开脸”的同时,一首首表白姑娘依依惜别之情的《哭嫁歌》也就粉墨登场了。有哭辞爹娘的,有哭辞祖宗的,有哭姐妹哭哥嫂的。其中一首《哭嫁歌》是这样唱的——“爹娘呀!早上出去晚上回,汗湿衣衫脚匆忙。这般劳苦为了谁?养育儿女长成人。姐妹呀!父母血液身上流,廿年相处互相爱。深情如海手足情,离别之后莫相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2010年9月20日

上一条: ·陈思达:七月十五中元节
下一条: ·千年古蜀道 一条珍珠链
   相关链接
·[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
·[陈平梅]民谣中的井冈山宁冈客家民俗初探·[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温小兴 金艳]客家米酒的文化塑造与品牌建构
·[穆昭阳 颜磊]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问题探讨·[边泽星]台湾地区高雄美浓油纸伞工艺考
·[何志清]赣南客家原生态体育文化的活化石·[张凤英]闽西客家春耕习俗的展演与记忆
·[杨烁]祖先信仰与乡村治理研究·[王焰安]韶关客家民间传说类型概说
·[黄秋菊]台湾六堆韩愈信仰与地方小区营造·[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
·[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万建中]客家研究的文化政治学
·[王天鹏]客家送大神仪式的人类学思考·[林晓平]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析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