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寻找神秘遗落的南江文化
  作者:王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30 | 点击数:11780
 

禾楼舞演员

大湾民居



  在上月出版的《中国珠江文化史》中,南江文化被作为珠江文化的重要一环,单独列出来研究。

  然而,在广东,许多人只知有西江、北江、东江,甚至知道位于粤东的韩江,却不知有南江。南江在哪里?何谓南江文化?这样的地理名词和文化概念,对很多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

  探访珠江文化星座,南江文化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同时也是最神秘的一环。为此,本报记者上周专程前往粤西的云浮市,深入到与广西交界的郁南县、新兴县的村寨田野,去细心寻访南江文化遗落的痕迹,探索南江文化的历史真相,努力借此还原珠江文化的完整面貌。

  重拾南江文化的明珠

  从深圳向西北方向驱车近400公里,记者进入了由“南江文化之都”之称的云浮市郁南县地界。此前,记者从地图上了解,在云浮境内并没有一条名为“南江”的河流。那么南江之称又从何而来呢?这样的问题令记者在前往云浮的路上满怀疑窦。

  然而,在进入郁南县城的必经之路上,有座江畔小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座美丽的小镇依山傍水,坐落在一座秀美葱茏的山脚下,紧邻罗定江。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南江口。这个带有丰富信息的名字,成为记者寻访南江文化的最开始线索。

  “我在这里生活了70多年,这里一直就叫做南江口”,江岸边的一位老者向记者介绍说。在郁南县县志办,记者了解到,根据史料记载,南江口这个地名的确立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实早前的广东地图中都标明了南江的水路和名称,只是在后来易名为罗定江,南江名称被抹去,渐渐被人遗忘”,县志办副主任江伟龙告诉记者。

  经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多次深入粤西考察证实,如今作为珠江支流的罗定江就是古时的南江。它发源于信宜县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云浮、郁南等县市,在郁南南江口镇流入西江。南江口这个地名的留存,以及一系列重要史料和遗迹,成为南江存在的有力证明。于是,一批专家呼吁应为南江“正名”,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南江流域内发现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专家们称之为“南江文化”。

  清代学者范端昂在《粤中见闻》中说:“西江东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他将南江列入广东“四江”之一。南江地处岭南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信之南,是广信通往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的主干道。南江流域是古代岭南百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百越与汉族移民较早实现民族融合的地区之一。这种以贯通海陆丝绸之路、融合汉越文化为内涵,独具神秘魅力的文化形态,就是南江文化。

  去年刚刚成立的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会负责人李志伟对本报记者介绍说,南江文化的概念已非空中楼阁,文献资料、民风民俗和地下考古发现等众多材料证明,南江流域存在共同的文化特征:南江水系的语言基本相同,近于广州话,但与周围地区迥异;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同唱一种民歌,即连滩山歌;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民居风格、生活习性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南江流域的人同时崇拜盘古和龙母,这种双重信仰,体现出南江文化独特的山地与海洋文化融合的特征。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网-深圳特区报 2010-07-20 10:13:03

上一条: ·迁安寻影记
下一条: ·绚丽多彩的贵州民族风情
   相关链接
·[罗远玲]粤西年例传说的地方意义叠写与中华文化认同·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罗远玲]论粤西年例习俗的起源与形成·“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
·一篇农谚 让你读懂二十四节气·[罗远玲]粤西年例神圣空间的塑造与情感表达
·[徐美洁]拿什么来填地域差别的“坑”·京津冀文化协同应从何处入手
·董晓萍:北京作为学术之都所具备的条件·萧放:胜芳现象值得关注
·堕民切口:挖掘尘封在历史的记忆·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
·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
·[李铁晓]说唱版《清明上河图》:明代乐王陈铎和他的《滑稽余韵》·人文与实业曾在此相拥
·[徐鲁]读《老武汉风情》:旧时风情的忆念与反思·包弼德:从欧美视角看中国地方史研究
·[贾冬梅]汉代画像石记录齐鲁风俗·回顾旧时元宵风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