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李化斗]惯习与理性的张力
——布迪厄社会本体论的“模糊逻辑”
  作者:李化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5 | 点击数:8855
 


  社会学的历史已接近两百年,但如吉登斯所言,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本体论的挖掘深度仍然不够。因此每一位被称作“大师”的理论家都被期望能提供一套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本体论。所以当布迪厄在国际学术界包括汉语学界奇迹般走红时,这种期望也必然落在这位大师的身上。对布迪厄而言,其社会本体论除了包括实践理论之外,还应包括符号权力理论和反思社会学在内。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布迪厄给出的社会想象实际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也许是布迪厄本人也没有意识到的,它与社会科学思潮的兴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演变阶段相暗合。由此导向的社会本体论远非“惯习”、“场域”两个概念所能概括的。

  主体位置是通过斗争得来的

  布迪厄是从结构人类学研究开始其学术生涯的,但他在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经验使其对结构人类学的核心观点产生了怀疑,并最终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的不同理解:行动者的确有相对固定的性情倾向,但这并非结构主义所说的先验思维图式,而是在一定客观条件约束下形成的“惯习”。而对行动者的思维方式起决定作用的限制条件就是“场域”。

  惯习与场域是布迪厄社会本体论的两个重要概念。但他显然把“场域”置于更优先的地位,场域对惯习有着“制约关系”。这使布迪厄遭到了众多批评,其中甚至也包括布迪厄的学生。

  面对这些批判,布迪厄对场域—惯习理论作出了重要的捍卫和补充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并非不存在理性行动理论意义上的社会行动,但是这种行动类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惯习与场域之间的常规性适应受到了严重干扰,引发危机。其次,承认“惯习”和“理性行动”并存并非一种截然的二分,“惯习”始终是“理性行动”的基础,因此社会成员生命早期的社会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因此,布迪厄并非不承认“主体”的存在,而是指出主体位置是通过与自身的惯习进行斗争得来的。

  布迪厄的这种说明,一方面表明其决定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另一方面也引发出更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布迪厄把个体经验的初始状态等同于“惯习”,那么从初始的决定状态如何能产生反抗这种决定状态的“理性行动”?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过渡到符号权力理论和反思社会学,其中,符号权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又构成了从实践理论向反思社会学过渡的中介。

  知识生产场域成为影响未来的重要力量

  “符号资本”与“符号权力”问题起源于布迪厄对于教育、文化场域的经验研究,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场域—惯习理论中的决定论逻辑,但同时又构成了对后者的某种修正,并为反思社会学中的反决定论色彩奠定了基础。

  布迪厄指出,任何语言关系都是符号权力的关系;支配总是在客观决定因素与行动者对这些因素的认同之间的“合谋”中完成的。而教育正是实施符号生产和操控,对行动者施加符号权力或符号暴力的场域。在这个意义上,布迪厄有时被归入新马克思主义者是有道理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7-20 15:50: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章衍]人类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以《蒙塔尤》为个案的分析
下一条: ·[唐灿]女儿赡养成为新风俗
   相关链接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洪陈方洁]“博头家”:身体、信仰与传统的动态建构
·[陈昕]启蒙理性与浪漫精神·[Chiara Bortolotto]“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同遗产理性带来的规范难题
·[张举文]民俗研究视域下的身体与性别民俗实践·[彭牧]拜: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
·[郭倩倩]民俗学的理论范式转型·[丹·本-阿默思]民俗思想辨析
·[李牧]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吕微]两种自由意志的实践民俗学
·[王杰文]“实践民俗学”的“实践论”批评·[周福岩]传统道德惯习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甘阳]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
·[赵梦]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王逍]畲族历史迁徙与文化认同理性
·[李明洁]非遗保护的伦理性记忆价值·[程鹏]规避与规范:导游对民间文学的传承研究
·[张礼敏]自洽衍变:“非遗”理性商业化的必然性分析——以传统手工艺为例·[户晓辉]返回民间文学的实践理性起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