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巫达]族群文化资本促“社会关系”形成
——以新疆建设兵团返沪人员个案为例
  作者:巫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5 | 点击数:8295
 


  在过去数十年中,上海接纳了一部分特殊的新居民——新疆建设兵团自动离岗返沪人员及其家属。这部分人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新疆建设兵团返沪人员。回到上海居住的兵团返沪人员,经济上往往不太宽裕。他们的子女由于与上海同龄人的教育起点有差异,造成就业途径窄小,影响到经济收入,不能对已年迈的父母有较好的经济资助和回报。

  融入上海困难重重

  笔者在上海市虹口区鲁迅公园和闸北区闸北公园的访谈中发现,当年许多上海年轻人去新疆是抱着支边的热情去的,没有想过返回上海。在谈到相关话题时,一位老先生有些伤感地说:“当年,国家为了减少城市的压力,需要安置城镇青年,于是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去建设新疆。后来,为了给兵团年轻人腾出职位,我们自动离岗返回上海。但是,到上海之后,我们总感觉被看做‘外人’,成了多余而似乎总是给别人带去烦恼的人。由于经济的原因(如很多人买不起房子),融入上海面临重重困难。”

  部分兵团返沪人员自愿离岗,意味着他们放弃在建设兵团的福利和各种待遇。一些人是抱着投靠早些年前已送回上海的子女的心态。当年去兵团的上海人有子女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人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回上海寄放在自己的父母家中上学。他们千方百计给子女解决上海的户口,然而有许多人的子女到十多岁之后才够条件返回上海落户。他们到上海之后,不同的社会化结果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已经形成,这些人融入上海和被上海人所接受的程度有限。很多人由于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在上海没有竞争力,许多人只能从事收入不太稳定而又相当辛苦的行业。

  利用族群文化资本争取认可

  兵团返沪人员共同的背景,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在这个场域里,新疆维吾尔族的族群文化资本成为加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兵团返沪人员用族群文化资本来展现他们作为老年人的异域情调的优势。在这个场域里,来自新疆的族群文化资本是用以对抗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有优越感的同龄上海本地退休老人。

  兵团回沪人员钱先生,现年63岁,现组建并担任上海市宝山区淞南文化中心的百灵民族歌舞团团长、百灵音乐舞蹈创作室编导。他的以下一席话是兵团回沪人员采用族群文化资本的总结和注释:“我在兵团农五团做文艺兵,回到上海之后继续从事音乐舞蹈工作。我们以前为国家建设服务,现在退休了也希望为国家服务。这个场地(指上海市鲁迅公园)就是我申请下来的,我申请下来之后跟老张(现任歌舞团团长)一起搞这个新疆歌舞团。我认为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文艺活动是有利于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好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7-22 9:51:5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海洋]不断漂移的汉族
下一条: ·[潘瑞国]万方乐奏有于阗
   相关链接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薛俊丹] 南石山村仿古陶器生产与村落社会关系研究
·[林颂华]从唾液分析洁净观念与社会关系·[王加华]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
·[周阳]社会记忆视域下的“非遗”文化资本再生产·[王加华]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
·[刘玉颖]从印尼西加省山口洋市的元宵节巡游看印尼华人的族群文化构建·[曾秋馨]物质技艺与族群文化记忆
·[杨尚轩]民俗经济的品牌塑造·[杨尚轩]当生活与文化成为产业:文创产业,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异同
·[童方云]我们研究“城市文化资本”的实践和思考·[李冬]《达古达楞格莱标》史诗的民族文化解读
·不放过田野记忆中的任何一个原始符号·[刘爱华 韦仁忠]传统发明的方法表述与民间实践
·[周云水]文化资本与“客家”传统的再造·[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吕俊彪]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困境与出路·[杨树喆]民众口头创作与族群文化品性
·[张海洋]不断漂移的汉族·两岸学者品广西民间文化:原汁原味才能打动人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