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赵慧]回族食俗特质谈
  作者:赵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14 | 点击数:13856
 
以13世纪迁入中国的中亚、波斯和阿拉伯人为主,包括7 世纪以来侨居东南沿海某些商埠的阿拉伯和波斯人后裔在内,在长期发展中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族成份逐渐形成的中国回族,具有自己丰富多彩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从形成的历史来看,回族文化交融着伊斯兰教文化与汉文化的丰富内容,始自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伊斯兰教文化,主要是指由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圣训教义学、教法等构成的宗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由回回民族的先民带入中国。回回民族正式形成后,伊斯兰教由于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成为回回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伊斯兰文化也成为了回族主体文化之一。回族饮食习俗便直接反映了这一文化上的特点。
回族饮食习俗的最大特点是禁忌特点,而回族的饮食禁忌是与伊斯兰教文化一脉相承的。
《古兰经》第二章第173节、第五章第3节、第六章第145节、 第十六章第115节等处都对穆斯林的禁忌食品作了明确规定, 尤其严格地规定禁食猪肉。虽然穆斯林禁食猪肉的习俗源自北非、西亚、阿拉伯地区的古老习俗,但一经被作为宗教戒律写入了《古兰经》,便大大强化了这一习俗的文化含义,使之与宗教信仰结为一体,从而在穆斯林民众群体中凸现其深入而牢固的法约性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严格奉行《古兰经》中的基本原则,严格规范饮食习俗,并使这一具有鲜明伊斯兰教文化的禁忌规矩成为整个民族饮食习俗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作为具体的回族食品,回族人的节日食品多被赋与某种宗教文化意义。如最富盛名的回回油香,是回族节日必备食品,回族穆斯林对食用油香的意义是颇为重视的。
相传,穆罕默德从麦加到麦地那时,当地穆斯林家家争相宴请,穆圣为了一视同仁,便说:我的骆驼走到谁家门口停下,我就在谁家吃饭。骆驼停在一位贫困的穆斯林家门口,老俩口没有丰盛的食物,只能端上一盘炸油香款待。穆圣高兴地用手撕了一角吃到嘴里,其余的分给周围的孩子,并非常满意地夸奖这老俩口的好手艺。自此,便有了穆斯林吃油香的习俗和独特的食用方式。回族穆斯林掰食着油香,心中感念着穆圣的德行。传统的食品与传统文化交织为一体世代传承。
回族人在炸油香时,一般由中、老年妇女掌锅。在场者均需洗大净,同时还在油锅旁放一碗冷水,以备未洗大净的人误入时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弥补方式,保持“清真”。
另外,回族人饭前必先念“太斯米”,(意为以尊大清高的安拉名义开始)然后才吃饭,以示不忘安拉的虔诚。
这些具体的饮食习俗无不浸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内容。
从回族饮食标志来看,其伊斯兰教文化色彩亦尤为突出。
回族饮食的标志物——清真牌,通常为长方形木牌和玻璃镜框两种。大小不一,一般为长0.5米左右,宽0.3米左右。四角分别标有“清真回回”、“清真教门”或“西域回回”等汉字,并以此得名。正中画有“汤瓶”、“盖碗盅子”、“茶壶”、“清真寺”和“呼图白”(穆斯林宣讲经文时手持的拐杖)等图案。牌子的上、下端和汤瓶壶身上还写有阿拉伯文的清真言,意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有的还标示“穆斯林食品”等字。招牌下吊有蓝色布条做的幌子,因回族人认为蓝色表示真诚,故以蓝布为之。无论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当这醒目的回族饮食标志映入眼帘,便会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伊斯兰教文化的强烈熏陶。
深植于回族穆斯林心中的伊斯兰教文化,其相当一部分内容被物化为饮食习俗的某些形式,成就了回族饮食习俗独特的文化内涵,亦即特质。
同时,由于汉文化对回族文化的重大影响,也使回族饮食习俗的形成融入了汉文化的内容。
汉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光荣代表。它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突出位置。回族先民虽主要是外来人,但又融汇了不少汉族人,加之长期与汉族人在“大分散,小集中”状态下共同生活,便不能不受到汉文化强烈影响,这也突出反映在饮食习俗方面。如汉族的传统食品饺子,就被回族人按汉族人包饺子的方法,换上清真饺子馅,改变为回族食品。另外,汉族的粽子、元宵、月饼等食品,也被回族不断改进为具有回族特点的清真食品。
对此进一步考察可发现,在这种对汉族传统食品的吸收过程中,长期杂居于汉族之中的回族人也从这些食品的饮食意义上逐渐向汉文化贴近。笔者认为,回族人对类似饺子、粽子、元宵、月饼这些汉族食品最初的吸收采用,只是一种工艺上的借鉴和品种上的丰富而已,但随着这类食品在回族穆斯林中的普及,尤其是对这类食品适时性地食用,(这种适时性完全与汉族食文化相一致)久而久之,回族人便在一种不自觉的情状下接纳了汉族人吃饺子、吃粽子、吃元宵、吃月饼的特殊的文化涵义。今天,回族人也同汉族人一样,以饺子为亲朋饯行,或款待亲友;吃粽子念屈原,不忘这位堂堂正气的中华英雄;吃元宵,度新春;吃月饼,庆团圆……随着对具体食品的吸收,渐进为对某种汉文化的认同与包融,这也正体现了回族饮食习俗乃至回族文化的一种特质。
其次,从民俗在现实中展示出的生活的属性来看,回族食俗还显现了其特有的民族生活式样。
一切民俗形态,无一不与生活紧密相连,带有生活的属性。回族食俗,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种惯制形态,值得考察研究的则是蕴含其中的民族特质。
民俗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反馈回去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社会生活方式、个人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回族饮食习俗中,以回族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礼节)里的饮食为例,除其内涵的宗教意义外,无不展现着一种纯属生活范畴的惯制。节日里丰盛的食物,热烈的就餐气氛,正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生活的一角,在这种传统的习俗活动中,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趣盎然生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郭淑云]满族鸟崇拜及其对北方民俗的影响
下一条: ·[雷秀武]试论黔东南苗族图腾问题
   相关链接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
·[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马晴]从食俗到节庆·[孙金菊]回族民俗医疗体系研究刍议
·[周永健]论黔中汉族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质·[王奕祯]论万圣节及其戏演的形态与狂欢化特质
·[梁莉莉 胡泽凡]“非遗”如何被实践:回族民间社会的传承与保护·[董秀团]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
·[李逸津]沃斯克列辛斯基论中国16-17世纪话本小说的民间文学特质·[柯玲]浅谈上海绒绣艺术的“海派”特质
·[冯桂华]饮食里的生态、关系与社会变迁:对赣北地区“米粑”食俗的人类学考察·[袁剑]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现状及特质
·梁莉莉:《传承行为与保护实践: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杨志新]非遗语境下的回族口头传统保护
·[魏李萍]古代印度《鹦鹉故事》在土耳其的翻译传播和本土化·[王宪昭]论蒙古族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