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奇曼·乃吉米丁]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
  作者:奇曼·乃吉米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14 | 点击数:24776
 
 
宴请宾客时,先在桌或炕上铺上“达斯特汗”(大餐布),然后端上馕、瓜果、甜食及茶进行招待。倒茶时,壶嘴紧挨碗边慢倒,避免茶面起沫。一般要上3~4道饭食,每道饭食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时间。第二道是抓饭、火而炖、拉条等,第三道是手抓羊肉或烤包子,第四道是曲曲热、玉古热等。
饮食文化中的社会礼仪也表现在人生礼俗方面。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人生礼俗的全过程是按人年龄的增长过程显示的。但是,重大礼俗只在几个重要阶段出现,由此而构成了人类生活中普通遵循的四大礼俗,即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而宴饮总是这些礼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食品也成为年节活动中的主要吃食,如“诺肉孜节”要吃诺肉孜饭,洗尘除旧要吃“玉古热”,“朴劳”、“火而炖”是婚礼饭。而这些都和以肉食、面食为主的传统有关。过生日、祝寿习惯吃拉条、曲曲热,过“库尔班节”家家要宰羊,煮肉。这虽也与宗教信仰有关,但已是约定成俗,不如此行就会缺乏节日的气氛。
利用食饮进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这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社会功能之一。维吾尔族家庭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耐斯威”(份饭)、“英哦勒克·吐吐希”(赠鲜)等习俗。
 “耐斯威”:当家里做最可口的饭菜时,取出一份,送给邻里亲友,表示有口同福。“亲族和近邻,相处必以敬,接受他人物,加倍以相赠。”(注:穆罕默德·喀什噶尔著,汉译本.突厥语大词典[Z],第1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24.)“英哦勒克·吐吐希”:开春,绿叶蔬菜(韭菜、水萝卜、苜蓿等)最早上市,便用一种做成一道饭,赠一份给邻里亲友,表示“迎春气”。这种饮食习俗,无疑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联络了邻里、亲友之感情,从而创造出和谐融洽相处的社会空间。
维吾尔族古代民间诗歌、谚语中有许多以酒为内容的绝诗妙语。如:
 
一壶细长似鹅颈,
一杯美酒亮如睛,
驱尽心头忧和恨,
但愿长醉不愿醒。(注:穆罕默德·喀什噶尔著,汉译本.突厥语大词典[Z],第1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8.)
每巡三杯饮三巡,
离座起舞醉醺醺,
一声长啸如狮吼,
喝走忧伤亦消魂。(注:穆罕默德·喀什噶尔著,汉译本.突厥语大词典[Z],第1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54.)
 
维吾尔族亲朋好友间(男性)为表示亲密友谊之情,常在饮酒前先说一句:把酒的那一份苦涩让我喝尽,留给您的确是清醇酣甜。
饮茶也同样具有社会功能。宴请客人,饮食第一道是茶点;看望亲友,慰问丧属,送礼同样是茶、方糖;邻里亲友消闲、社交,甚至经商洽谈或调解民事纠纷,同样前去“恰依哈纳”即“茶馆”进行。可见,这种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氛围,最初都出自于传统的饮食。
 
四、小结
 
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维吾尔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不同的生态环境区域使饮食文化出现一些特色和转型。由于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影响,维吾尔族饮食最初主要是肉食,后逐渐改变为面食,逐渐以此形成主食的传统。蔬菜副食品在饮食中的合理搭配,起到了生理平衡的重要作用。
酒的酿造,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各有不同的原料,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茶虽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却是维吾尔族最为青睐的饮料,并在其饮食文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社会礼仪习俗主要表现在人生礼仪、节日礼俗、人们正常交际来往的方方面面。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无疑也关系到每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参考文献:
[1] 穆罕默德·喀什噶尔著,汉译本.突厥语大词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著,赫关中等译.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3] 李经伟.吐鲁番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4]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5] 阿不都克力木·热合曼.维吾尔族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6] 薛正宗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7] 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奇曼·乃吉米丁,女,维吾尔族,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与历史学系副教授。乌鲁木齐830046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2期,第155~165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宇丰]挖掘馆藏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
下一条: ·[黄向春]畲族的凤凰崇拜及其渊源
   相关链接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
·地中海饮食文化·[万建中]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的历史演进——基于北京饮食文化的视角
·[黄桂秋 张雨桐]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发展对策·[徐新建 王明珂]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
·[孙明璐]舌尖上的象征:当代影视饮食文化与民俗主义·[孟和套格套]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
·中山大学第二届饮食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维吾尔族桑皮纸:一方水土,一方材料,一方文化,一方传承
·讲座║ 次仁央宗:分析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为例·《维吾尔民歌精选》近日出版
·[吐孙阿依吐拉克]口头诗学视角下的维吾尔族达斯坦演唱传统·[王娜娜]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花灯研究
·[刘慧]基于记忆的饮食文化认同:以上海老饭店本帮菜烹饪技艺传承人为个案·[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