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彭青林]卓然大家岑家梧
  作者:记者 彭青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9 | 点击数:10983
 

岑家梧先生1946年在北京长城留影

 

  在20世纪文化中国的版图上,陈序经和岑家梧都占有不应忽视的位置。

  艺术史、原始社会史、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族与水书、汉族民俗、黎族社会经济……徜徉于这些领域的研究者,都不能回避岑家梧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也正是因为这些贡献,岑家梧成为高挂在中国文化天空的一颗星辰。

  在他54年的有限生命中,每一段经历无不写满传奇。

  年少成名

  岑家梧,对大多数公众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人们必然不会忘记他。

  艺术史、原始社会史、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族与水书、汉族民俗、黎族社会经济……徜徉于这些领域的研究者,都不能回避岑家梧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也正是因为这些贡献,岑家梧跻身大师之列,成为高挂在中国文化天空的一颗星辰。

  通过周边的明星,很容易找到岑家梧的定位。

  “南岑北费”,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流传的一句话。“北费”,指的是费孝通,1936年,年仅26岁的他根据对故乡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写就著名的《江村经济》,成为人类学中国化的开山之作。“南岑”,就是从海南走出的岑家梧,他同样在1936年,年仅24岁时写出《图腾艺术史》《史前艺术史》《史前史概论》三部专著并先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举名动学界,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宗师之一。直到今天,其中的《图腾艺术史》仍然是我国研究古代社会图腾文化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学术专著。 

  另一位常常被拿来和岑家梧并提的大师是陈序经。因为他们同为海南老乡,也许更因为他们同样学贯中西,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海南大学教授李鸿然说,在20世纪文化中国的版图上,陈先生和岑先生都占有不应忽视的位置,都是“海南走出的文化大师”。在岑家梧50多年的生命中,他以惊人的速度写出了逾百万字具有高学术水平的著作,在他所涉史前艺术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大的建树,“其用功之勤和硕果之多,令人惊奇。” 

  卖文求学

  岑家梧1912年出生于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岑后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这个生命的起点到成长为一位学者,走上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对于岑家梧来说实在是一个奇迹。

  在岑家梧的长子、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岑龙的记忆里,小时候父亲给他们讲述自己身世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也是岑家梧在家人面前唯一一次详细谈到自己的身世。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岑家梧已经是中南民族学院的著名教授。有一天,他带着全家人去高级西餐厅聚餐,却自己在家用玉米面做了饼带着,全家人就着西餐吃玉米面饼,惹得餐厅的服务员不时用奇怪的眼神瞄着他们。儿子忍不住提议:回去吃饭,不要在这吃了。一贯温文而雅的岑家梧当场发怒,一言不发往回走。到了家里,他把两个儿子叫到院子里,一家人坐在菜地旁,清凉的晚风送来花香和湖水的气息,岑家梧慢慢讲起了自己的身世,沉浸于往事之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岑家梧的故乡澄迈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小农之家生活幸福,其乐融融。他天资聪颖,从小爱读书,每天鸡一报晓就起床读书,在乡里有文名。但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家境顿时衰落。

  好友王峯在为岑家梧1933年出版的文学作品集《过去》写的序里提到:“在他刚上七岁的时候,祖母和母亲弃世了,不多久父亲和姐姐又死了,这在他正在展开的童心上,是来了一个何等重大的袭击!在最近的几年内,两位嫂嫂又相接着离开人世,此刻所存的家人,只有一位哥哥和两个不满十岁的侄儿而已。”序中又说:“作者的经济环境,是万不许他有读书机会的……他在南国时,便无日不和困苦奋斗,有时挣不得钱来,捱着饿也是常事。” 

  1926年,岑家梧14岁,因无钱读书不得不辍学,随着乡人到广州工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努力,终于获得一位族伯的帮助,进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读初中。初中毕业,岑家梧又幸运得到著名金石学家容庚教授的支持到北平进了辅仁中学高中,但仅仅读了半年,又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赶出校舍。岑家梧依然没有放弃,他开始了在北平图书馆的自学生涯。另一方面,他想了很多办法避免用单纯的体力劳动赚钱,以免磨灭了自己读书的意志,于是他用了许多笔名,在不同甚至对立的报刊用不同身份发表文章,终于可以勉强维持生活。这种挣钱生活的方式,一直延续到后来他在日本留学期间。 

  岑龙记得,父亲常以自身经历教育两个儿子:“我出身贫寒,全靠自己努力读书,卖文度日,唯有做好学问,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在这个时候,岑家梧研究的兴趣更多集中于文学、艺术和戏剧。他曾在《中国艺术论集》自序中说:“余性嗜艺术,幼曾习画,以家贫莫能继。”他最早出版的书籍《劬燕集》《过去》和论文《元代的杂剧》主要收录了他这段时期的文艺评论、文学作品以及对中国古代戏剧的研究成果。在艺术和戏剧领域,他后来也有过更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这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将他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2010-08-30

上一条: ·[梁苍泱]民间吹来清新的风:段宝林教授谈民间文艺
下一条: ·[彭青林]故园留待梦中看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