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八宝山殡仪馆整容室,两名80后遗体整容师张洋(左)和张祺正在为一具遗体化妆。
日本电影《入殓师》里,一名失业的大提琴手赋予了“遗体整容师”优雅而伤感的气质。
他们每天为陌生的逝者送行,在他们脸上描绘最后一妆。
在八宝山殡仪馆,也有着5位遗体整容师。他们当中两人为20多岁的小伙。
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北京殡葬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普遍存在年龄高、人才断档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殡葬行业已开始通过社会招聘进行“换血”。而就业压力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也令当下的年轻人和大学生愈发关注并接受这个冷门行业。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办公室”。
首先,它非常安静。尽管每天“人来人往”。
其次,工作人员都是男性,还都懂得化妆。
这里是八宝山殡仪馆的遗体整容室。
十多年以前,八宝山殡仪馆大修,这间专门辟出的房屋一直沿用至今。
两年多以前,张洋第一次来到这里。他的工作是,用双手在逝者脸上化上最后一妆,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去。
作为八宝山殡仪馆的一名新人,27岁的张洋是北京市殡葬行业仅有的两名80后遗体整容师之一———这个数目在未来数年有望大幅上升。
因殡葬业一线老师傅10年内可能全部退休,殡葬业“换血”在近几年已悄然启动。
遗体整容师的一天
张洋用纱布蘸取酒精,擦拭老人的脸。老人的眼睛突然微张。他用棉花吸干老人眼球表面残余的水分,轻压上眼皮。眼睛随即闭合。
6月18日早晨7时。八宝山殡仪馆整容室。
阳光透过白色窗纱照射进来,滤出柔和的光线。
约60平方米的房间设计得像是一个“回”字:中央有40平方米是空旷的,四周顺时针环绕着储物柜、休息椅、洗手槽、更衣区。
房间的主色调是白色。白色的墙壁、白色的柜子、白色的门沿,还有白大褂。
一抹漆黑,在房间里分外扎眼。
那是一座棺木。
缎面的白盖布之下,躺着一位老人,脸颊和眼窝凹陷,脸色青黑。
棺木前的储物柜打开了,露出七八柄大小各异的毛刷、四五种由肉粉色到深棕色的粉底,以及一个绘画用的调色盘。
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和塑料手套,张洋端详着眼前的老人。
他用纱布蘸取酒精,擦拭老人的脸。
老人的眼睛突然微张。
他用棉花吸干老人眼球表面残余的水分,轻压上眼皮。眼睛随即闭合。
“这是自然现象,人死后由于缺氧,肌肉收缩,眼睛有可能睁开。”他解释说。
他取出粉底最深的色号———棕色、眉刷和大号毛刷,开始在老人脸上描画。
他用修长而柔软的手指抚摸着老人的皮肤,以几乎察觉不到的力度轻拍,让粉底渗入整张面孔。
在鼻梁等处,他又用调色盘取了少许稍浅粉底,调和在一起上色。
血色像投入水面的石子,在老人面颊上一层层荡漾开来。
房间里,静得只有细软的刷毛拂过皮肤的声音。
几分钟后,老人的脸颊恢复了光泽。
张洋停了下来,回头望向比他小3岁的张祺,后者心领神会地递过一支口红。
棺木被推出了整容室。接着,下一座棺木被推了进来。
27岁的张洋和24岁的张祺,成为遗体整容师两年多以来,已处理过百余具遗体。
他们也是北京殡葬行业仅有的两名80后遗体整容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新京报 2009年06月23日 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