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既是东方文明古国,也是世界文明古国,56个民族兄弟般地团结、和睦、共处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连续不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文化的这种“协和万邦”的特性,非常突出,引起了海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垂青;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等人认为未来的“世界一个体化”要以中国文化为主导。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大放光彩的世纪,中国文化引起了世人的特别关注。
民俗文化是人类整个文化的根基,是各族人民的集体创造,其内涵极其丰富、深邃。对一个民族来说,民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极大的民族凝聚力。即使在遥远的海外,共同的中华风俗坚守不衰,成为华人团结的重要标志。各民族人民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的风风雨雨一直生活到今天,有赖民俗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国文化的总体,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有很多值得其他民族好好学习之处。因此,用科学方法,对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对于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交流,对于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各门学科,特别是社会人文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
近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政策排除了过去“左”的干扰,中国的民俗文化研究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对各地民间文艺的全面普查和巨型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志书的编印出版(每省一卷,每套30卷,十套300卷;每眷 l至2巨册;地、市、县及区乡卷则多得多),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和资助,受到世界各国的钦佩与欢迎。民间文艺之花是盛开在民俗文化的土壤中的,因此,往更深更广的方面开拓,必然要求对整个民俗文化进行全面普查并出版系列丛书,以满足国内外对中国民俗文化书籍日益增长的需要。《中国民俗大全》正是在这样的太好形势下出现的。它是时代的宁蓉儿,也是历史的骄子,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民俗是人民生活方式的总称,是人民自己的生活文化。举凡节日喜庆、衣食住行、农工商学、家庭家族、社区社团、生老病死、婚丧礼俗、宗教信仰、把神驱鬼、民间医药卫生、民间科学技术、以及民间文艺、游戏娱乐、民间体育的种种风俗习惯和民众创造,都涵盖于民俗文化之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民俗都是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其产生的当时,都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而被创造出来并流传开来的,所以民俗的实质就是一种生活美。
中国人民是天才的人民,最富于创造性,最善于把普通的日常生活艺术化,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之下,他们也要干方百计使生活带上美的色彩。什么是美?简要地说,美的就是可爱的。美的生活就是在当时当地条件下最符合理想的生活,是理想与现实条件的统一,所以作为生活美的民俗具有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这就是因为美的理想、观念往往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之故。美的理想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此地认为美的,到外地往往不会认为美,甚至会认为不美;过去认为美的(如妇女裹小脚之类),现在认为不美了。这是美的客观规律棗美的形式的多样性。沙文主义者不认识美的多样性这一普遍规律,他们总是狭隘地只认为自己的民俗是最美好的而否定或嘲笑别的民族或地区的民俗也是美的。这是一种偏见,是片面思维的结果。用立体思维去观察民俗,就会看到不管怎样的奇风异俗,它们在当地条件下都是美的。这个道理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原则认识,在《礼记·王制》中作了论述,尊重各地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承认民俗美的多样性,就能互相了解,互相体谅,达到民族团结、地区和顺的目的: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古人已认识到中原与四方的各民族棗五方之民,各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有的被发文身、刻脸交趾,有的穿皮衣、羽毛,有的吃生东西,有的只吃肉奶不吃粮食谷粒。但不管有怎样的不同,都各有自己的 “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即吃、穿、住、用等方面的民俗美,这是各自不同的美。统治王朝只能“修其教,不易(不变)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要人们认识、承认并尊重各地各民族民俗美的多样性。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政策。这种明智的民俗政策,或许正是伟大的中国之所以能始终保持民族融合的势头,使中央管辖的疆域不断扩大、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吧?
我们编写这套巨型丛书《中国民俗大全》正是要全面包容中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民俗美的多样性,使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从而达到更加亲密无间的团结。
民俗是变化的。民俗美具有时代性,它是随着美的观念之变化而变化的。随着历史的进步,原来的美俗渐渐变成落后的陋俗了,于是又产生了新的民俗来取代了旧的。各种民俗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变化愈快,民俗的变化也愈快。其变化的方向与轨迹如何呢?有什么规律可寻吗7当然有的。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只是有的运动规律过于复杂而不易全面地掌握而已。但我们有唯物辩证的立体思维科学方法,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是完全可以逐步掌握民俗的发展规律的。根据初步研究,我们发现了民俗的“趋美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