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王宇丰]挖掘馆藏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
  作者:王宇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9 | 点击数:8687
 

  逼真再现民俗文物的生态环境

  在台湾的一些博物馆中,已开始运用电脑对民俗文物的品目进行管理,通过数据库的分类排列和图文并茂的演示网页,使民俗文物的文化属性得以充分显现。笔者在江西吉安钓源古村参观时,见到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宗祠等文物自然地展现在活生生的村落中,与炊烟、鸡犬、村童、农妇同处,感觉浑然一体、意涵隽永。佛山的黄飞鸿纪念馆有一个展厅综合立体地模拟了一家传统中药铺,里面甚至有药店伙计拿着秤盘站在梯子上打开高处的抽屉取药的生动场景。这比分开展示伙计、杆秤、梯子和抽屉等效果要好得多,逼真地再现了系列民俗文物的生态环境,使观众能够看到不同民俗文物间的有机联系。

  相比较而言,我省不少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展示仅仅是标本式的罗列。例如汕尾某渔家风情馆,通过大玻璃橱窗综合地展现了渔家的婚礼场景,不过搁在室外草坪上的几艘渔船令人不免感到某种不协调,因为船只不在其本来的生态氛围中。这几乎是所有博物馆都面临的问题。此外,有些地方的古村落,原住户已被全体迁走,游人看到的只是没有灵魂的村落躯壳。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缺憾,说明文化原生态与对外展示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需要找到两者间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让民俗文物“说话”

  当博物馆通过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成分等来妥善保存一件收藏品,处理的是文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博物馆研究文物的文化内涵,发掘文物的文化信息、复原文物所在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再现文物与其所有者的联系等,处理的是文物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当博物馆通过声光技术、组合搭配、动态表演、立体塑像、三维动画等展现文物的文化信息,增强文物的展示效果,就是建立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民俗文物的成功展示,需要同时与自然、文化、观众三者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先生有句精辟概括考古文博工作的话:“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代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笔者认为,现代民俗文博工作的宗旨应是:“以物论文化、透物见人、让民俗文物说话。”人类学工作者、民俗学工作者与文博工作者应携起手来,通过对民俗文物的全面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独特而灿烂的岭南民间文化,认识勤劳而智慧的广东人民,共同为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网易-南方日报 2010-09-05 08:32:00

上一条: ·[张长虹]吸收与创新: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过程
下一条: ·[奇曼·乃吉米丁]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吴茂颖]超越对立:从馆舍到活态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舒宇]非遗视域下的辽宁省博物馆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
·[孙芳]展览语境下的民俗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李扬 谢亚文]万唐人物:明清以来英美世界中国民俗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蒋愔澄]非遗工艺展览策划研究
·[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刘国庄]梅山民俗文物收藏及其现状研究·[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
·[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