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占福]中国20世纪伊斯兰教研究综述
  作者:高占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4 | 点击数:25016
 
这一学术文化研究活动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主要是: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是三部论述伊斯兰教基本知识和哲学思想的著作。马注的代表作《清真指南》,包括了伊斯兰教历史、经义、哲学、教律、天文、传说等内容。其中卷八《教条八款》的内容,对研究当时中国的伊斯兰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刘智的著述中,以《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最具代表性。其中《天方典礼》涉及到伊斯兰教哲学、法律、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该书被收进清代乾隆年间修的我国重要的类书《四库全书》的《总目》中。在官修的史书中,收进伊斯兰教的著作,是旷古未有的事情。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刘智对伊斯兰教的研究,在当时社会上已形成相当的影响。张中的《归真总义》和《四篇要道》则是介绍伊斯兰教苏非主义认主学理论及认主实践方法的译著。伍遵契的《归真要道译本》,主要阐述伊斯兰教哲学和伊斯兰修养问题,该书一直是我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教本。
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较之明末清初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马德新和马联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马德新一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写成的著述多达三十余种,内容涉猎极为广泛,举凡教义、教典、教律、宗教哲学、阿拉伯文法、天文、历史、地理等无不见于其著作中。其著述中以《四典要会》(即《信源六箴》、《礼功精义》、《幽明释义》、《正异考述》)和阿拉伯文写成的《朝觐途记》更为后人所称道。马联元的著作多用阿拉伯文写成,主要是经常教育用的教材,如《绥勒府》(字法学)、《穆希莫提》(教款捷要)等。他用汉文撰写的《辩理明证》一书,阐述了“真主独一”的观点,具有一定水平。
马德新的《宝命真经直解》和马联元的《亥听译解》,被公认为是《古兰经》在我国的最早汉文选译本之一。
清代至清末,中国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还散见于《兰州纪略》、《循化志》、《石峰堡纪略》、《平回纪略》等官方史书和各地的地方志书中。
20世纪以前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明末清初以前除国外穆斯林旅行家的著作外,有关伊斯兰教的著述多为非穆斯林人士所撰,甚至宋元时期的一些清真寺碑文,作者也为教外人士。自明末清初开始,以回族穆斯林学者为主体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呈现高潮,并给后人留下一批精典之作,影响至今犹存。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的是,20世纪以前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对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影响是局部和周期性的,一般穆斯林群众无法看到这些伊斯兰教的成果,更无法对其作出评判。我们只能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史的角度,重视和珍惜这批优秀的伊斯兰教文化研究遗产,并了解以往穆斯林社会的历史轨迹。
 
二、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伊斯兰教各个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新的景象。从学术文化团体的组建来看:1907年,由留学日本的回族学生发起成立“留东清真教育会”,并在其创办的刊物《醒回篇》中发表《回教之文明》等文章,开20世纪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之先河。1913年北平成立“清真学会”,1917年成立以“阐明学理,研究学术各宗旨……”的“清真学社”。1925年6月,哈德成等发起成立“中国回教学会”,宗旨中有“翻译学校,设立藏书室”,并发行会刊等学术研究内容。1928年,北平各大学回族同学联合组织“伊斯兰学友会”,会员遍布全国15个省的三十多所大学和中学,是当时回族知识阶层研究本民族和伊斯兰文化的青年学术团体。1933年上海成立“中国回教宣传所”,1934年太原成立“伊斯兰布道会”,都开展了宣传和研究伊斯兰教的活动。1938年,由白寿彝等人在广西桂林,发起成立了“中国回教文化学会”,成员中包括了民国时期颇具盛名的一批回族学者,如纳忠、马坚、哈德成、庞士谦、马宗融等,积极开展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学术研究和译著活动,出版十余种伊斯兰文化丛书,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伊斯兰学术团体之一。
从1900年到1949年的50年间,在全国先后有一百多个伊斯兰文化的团体组建,存在的时间虽长短不已,但在20世纪的前50年,这些团体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主要力量。
从创办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刊物看:从1908年创办《醒回篇》到1949年,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刊物创办多达100种以上。这些刊物的主要宗旨“皆以阐发教义,提倡教育,沟通文化,传达各地回民消息为主”。(参见《禹贡》)第5卷第11期)其中穆斯林教育问题的探讨始终是各个刊物的一条主线,并且不同程度地介绍了伊斯兰教文化和各地伊斯兰教的概况,收集了不少濒于散失的伊斯兰教史料,为开展伊斯兰教的研究,提供了一席之地。这些刊物中注重学术问题的主要有:1929年11月在北平创办的《月华》,1926年在上海创刊的《中国回教学会月刊》,1927年在天津创办的《伊光》月刊,1929年在昆明问世的《云南清真铎报》,1934年在北平创刊的《成师月刊》,1935年在南京创办的《突崛》,以及后来在武汉创刊的《回教文化》,在重庆创刊的《回民言论》,在上海创办的《绿旗》等。此外,在镇江、奉天、广州、香港、常德、泰安、河南开封、江苏六合、青海西宁等地也有伊斯兰文化的刊物创办。这些刊物分别传播于各地,究其影响来说,珠江流域首推《天方学理》,长江流域则为《突崛》、《晨熹》,黄河流域一带主要是《伊光》、《月华》、《成师月刊》、《伊斯兰青年》,东北地区为《醒时月刊》。其中《突崛》的学术性较强,而《月华》的发行最广,国内外最有影响,常与阿拉伯国家的宗教刊物进行交换。
为适应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和研究,这一时期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的出版工作进入新的阶段。上海“中国回教经书局”、“伊斯兰文化供应社”、“穆民经书局”,北平“伊斯兰出版公司”、“清真书报社”、“月华文化服务社”、“成达师范出版部”,桂林、重庆的“回教文化出版同志会”,成都“经书流通处”,云南“振兴社”等,都先后出版了大量的回民学校教材及伊斯兰教经籍译著等,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研究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
从20世纪前50年的研究成果看,首先表现在这一时期的是多种汉文通译本问世:1929年12月铁铮译《可兰经》,由北平中华印刷局出版发行,1931年3月姬觉弥总纂的《汉译古兰经》,由上海爱俪园广仓学宭出版,1932年2月回族学者王静斋译《古兰经译解》,由北平中国回教促进会出版,1943年刘锦标的《可兰经附传》,由北平新民印书局出版,1947年8月杨敬修译《古兰经大义》,由北平伊斯兰出版公司出版。多种版本的汉文通译本《古兰经》的出版,使《古兰经》从宗教职业者的经屋走进更多的中国穆斯林家庭,对中国穆斯林社会产生更为广阔、深远的影响,并且为深层次探讨中国伊斯兰教问题,提供了权威性的根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魏良弢]维吾尔族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再思考
下一条: ·[李宁利]自梳女的“婚嫁”象征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
·[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