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小甫]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
  作者:王小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30 | 点击数:26219
 
 
注释:
①参见王日蔚《契丹与回鹘关系考》,载《禹贡》第4卷第8期(1935年12月);李符桐《回鹘与辽朝建国之关系》,台北:文风出版社,1968年,后收入李符桐论著全集编委会编《李符桐论著全集》第2册,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第263—405页;王民信《契丹外戚集团的形成》,收入氏著《契丹史论丛》,台北:学海出版社,1973年,第73—87页。
②关于崇拜光明是摩尼教的主要特征和回鹘奉摩尼的情况,参见林悟殊《摩尼教入华年代质疑》及《回鹘奉摩尼教的社会历史根源》,前文收入氏著《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年,第58页,后文收入同书第87—99页。
③《摩尼教及其东渐》附录《〈摩尼光佛教法仪略〉释文》,第230—231页。
④克林凯特:《古代摩尼教艺术》,林悟殊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22、24页。
⑤《科隆摩尼古卷》86,10—16,同上引《古代摩尼教艺术》,第24页。
⑥本文这里用的是摩尼教所谓“五明子”即清静气、妙风、明力、妙水、妙火的名称,见前引《摩尼教及其东渐》第15页。克林凯特在《古代摩尼教艺术》中说:“许多文书也言明尊为五大神,即五种明亮的宇宙分子——气、风、明、水、火所环绕。这五种分子和人类学的五个范畴,即推理、意志、智力、思想、理解等五个概念相联系。”(第32页)显然,这五种明亮分子属于摩尼教崇拜的基本对象,故其名称大同小异,并无本质的区别。
⑦《摩尼教及其东渐》附录《〈下部赞〉释文》,第256页。
⑧《摩尼教及其东渐》附录《〈下部赞〉释文》,第256、258页。
⑨《古代摩尼教艺术》,第97页。
⑩参见《古代摩尼教艺术》第35—36、41、78—79、91—92、97—98页。
(11)《古代摩尼教艺术》,第78—79、42、79页。
(12)克林凯特认为:“此处画的可能是762年信奉‘明教’的牟羽可汗,要不就是像牟羽可汗那样,与臣属一道奉摩尼教的另一位国王。”(《古代摩尼教艺术》,第78页)
(13)《摩尼教及其东渐》附录《〈下部赞〉释文》,第254页。
(14)这类字眼在摩尼教经典里屡见不鲜,可参见《摩尼教及其东渐》附录。
(15)参见刘凤翥《辽太祖尊号谥号考辨》,载《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期,收入孙进己等编《契丹史论著汇编》(上),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印,1988年,第235—236页。
(16)《摩尼教及其东渐》附录,第250—251、253、254、257—258页。
(17)参见陈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8页。
(18)《辽史·太祖纪上》。关于中国历史上开皇、始皇、皇始一类名号的意义,请参见《资治通鉴》卷7,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王初并天下”条;同书卷108,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魏群臣劝魏王珪称尊号”条胡注。有关研究参见田余庆《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载《国学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89页及第402—403页注81。
(19)例如早在契丹之前,高句丽就有始祖之母感日而孕的传说, 参见《魏书·高句丽传》。
(20)参见刘浦江《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以下简称《契丹族的历史记忆》),收入《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7、160、164—165页。这里我要感谢刘先生惠赠大作,该文资料丰富,令我受益匪浅。
(21)王民信:《契丹古八部与大贺遥辇迭剌的关系》,收入《契丹史论丛》,第47页。
(22)杨富学:《契丹族源传说借自回鹘论》,收入氏著《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论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4—155页。
(23)参见刘浦江《契丹族的历史记忆》第160页。
(24)前者见于8世纪的突厥文碑铭,参见特勤《鄂尔浑突厥语语法》(T.Tekin,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第4章《词汇表》,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1968年,第330、369页;后者见于11世纪辞书,参见马合木·喀什噶里《突厥语词汇》(Mahmud al-Kashqari,Compendium of the Turkic Dialects)第3册“索引”(哈佛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1、169页。
(25)参见拙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3—244、247页。
(26)参见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6、36、83、107页。
(27)见贾敬颜遗著《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西兰霍兰德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第13页。
(28)见该书《例言》第4—5页。
(29)参见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9—8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韦森]习俗的本质与生发机制探源
下一条: ·[鹿忆鹿]小黑人神话
   相关链接
·[杨军 李冬彤]从神话传说看契丹族起源之谜·[陈进国 林均]明教的新发现
·摩尼教遗物惊现霞浦 早于晋江草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