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业人口涌进城市,另一方面,大多数家庭的支出结构由以“衣”“食”为主,转向以“住”“行”为主。两个方面相互叠加,引发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使得今天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一个十分紧迫和艰苦的历史阶段。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近30年来,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一些城市在物质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却重视不够。归纳起来涉及8个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
一是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化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地摧毁,由于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二是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在的有机统一,是由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越成熟,它的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个性越强,城市品位越高,特色也就越鲜明。当前,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正在急剧地走向趋同,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各地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面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三是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城市建筑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而城市规划则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弥补市场失灵的手段。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不仅要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要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当前,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依赖土地经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单一方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这些项目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四是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既表现出每个城市过去的丰富历程,也体现着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实现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追求和丰富形象的体验,而且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当前,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把高层、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化的代表,寄希望在短时间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地改变城市形象,结果反而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五是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城市环境与城市的生态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好的城市环境不但可以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天,研究城市环境的基点应是如何使城市既宜人居住,又宜人发展。但是,一些城市以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来满足发展的欲望,致使环境面临突出问题: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质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热岛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人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少文化遗产地也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趋势。
六是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文化积淀进行提升的结果,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转化为城市市民的文化自觉。当前一些城市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景象,实际上是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
七是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肩负起对未来城市的责任。通过城市管理不但要为人们提供工作方便、生活舒适、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而且要为人们提供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这就需要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管理。一些城市在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在管理途径上重认知轻法制,在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不能从更高层次上寻求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问题已然成堆。
八是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城市文化是市民状况、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观的总体形态,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城市文化不断积淀与发展,形成城市文脉。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己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自己的文化内涵,使那些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城市文化生活之中,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而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
这些问题靠什么解决呢?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既是治国的谋略更是城市的精髓,是实现社会和谐、诚信、责任、尊重、公正和关怀的保障。只有将这一文化精髓贯彻到城市发展的各项事业之中,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经济竞争力,也包括文化竞争力。当前,文化竞争力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体现出更强的经济社会价值。
城市文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方向。当前我们城市不仅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不利的问题,也面临文化创造乏力的问题,如果丧失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文化记忆。但是没有新的文化创造,城市将迷失方式,城市文化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文化积淀,也要展示现实,反映城市文化内涵,还要昭示未来,反映城市的文化创造。
吉林高句丽遗址、河南殷墟遗址、四川金沙遗址、浙江良渚遗址等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让我们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第一,新时期文化遗产应该拥有自己的尊严。就是说我们所面对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应该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美好的东西。第二,文化遗产事业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今天文化遗产与民众的现实生活日益紧密,只有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民众才会衷心地拥护文化遗产保护,才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才能有尊严。文化遗产成为拥有尊严的地方,才会得到当地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视,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文化遗产保护才能惠及民众,这是一个我们期盼已久的文化遗产保护良性循环的局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中国文化报 2010-08-26 10:1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