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马丽雅]老北京名吃——全聚德
  作者:马丽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6 | 点击数:9596
 
老全聚德有一句生意经: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全聚德烤鸭之所以成为北京烤鸭精品的代表,与其“鸭要好”的信条分不开。这当中有什么秘诀呢?
全聚德创立初期,鸭子来自北京城根西北角的鸭场,它以谷物喂养鸭子,肉质清香怡人,没有腥味;鸭场又处于玉泉山水脉上,水质清纯,富含矿物质,鸭肉因此肥嫩鲜香。待全聚德发展起来后,需要的鸭子数量越来越多,全聚德就修建了自己的养鸭房,称“鸭局子”,只从外购进不足三斤的雏鸭;然后放在自己后院喂养填肥,不到一定重量不宰杀,以保证鸭体肥胖、脂肪丰厚。那时北京许多烤炉铺专挑便宜鸭子、残鸭子买,全聚德却正好相反,只买好鸭子。准备进炉烤制的鸭子,都是当天新宰的,一出炉便上桌,吃起来又酥又香,为人称道(《全聚德的故事》,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56页)。
在鸭子的加工和烤制方法上,全聚德逐渐形成一套较为严整的环环相扣的操作工序,并一丝不苟地执行:宰杀、烫毛、煺毛、吹气、开身、掏膛、支撑、洗膛、挂钩、晾皮、打糖、再晾皮(以上为制胚工序);堵塞、灌水、人炉、燎裆、转体、出炉(以上为烤制工序)等。工序的每一道又有许多讲究,特别是在具体操作中,有许多窍门。经过以上各道工序严格有序的操作,全聚德烤制出的鸭子外形美观,丰盈饱满,通体呈枣红色,表皮酥脆,片下的皮扔在盘中“铿锵”有声;皮下肌肉间的脂肪熔化渗透到肌肤纤维里面,吃起来皮脆、肉嫩、鲜香酥美,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燕京杂记》有“京师美馔,莫妙于鸭”之说。
全聚德在经营方面也很有它的特点,设置有“卖头”,即负责卖鸭子的人。每当客人上座,卖头就手提大、中、小三只鸭子上前。请客人点鸭,卖头在客人所选鸭胚的鸭腿上挂上一个小铜牌儿;有时客人也用毛笔在鸭胚上做一记号。然后卖头再将鸭子送与烤鸭师傅烤制。到全聚德用餐,顾客无需担心伙计把大鸭子换成小鸭子(《全聚德史话》,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
早年全聚德本着“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的原则经营。发明了“鸭四吃”的方法。在第一吃——烤鸭外,又有第二吃,即将片烤鸭时流在盘子里的鸭油,做成鸭油蛋羹;第三吃,将烤鸭片皮后较肥的部分,片下切丝,回炉做鸭丝烹掐菜;第四吃,将片鸭后剩下的骨架,加冬瓜或白菜熬成糟骨鸭汤,端给顾客(《全聚德的故事》,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73页)。这些做法深得人心。“鸭四吃”虽只是在烤鸭本身基础上对鸭油、鸭肉、鸭汤下了些工夫,但却为全聚德招徕了不少顾客。
在清朝,烤鸭是市食中常见的佳肴,亲戚朋友间常以烤鸭为馈赠礼品,据梁章钜在道光年间编著的《归田琐记》记载:“都城风俗,亲戚寿日,必以烧鸭烧豚相馈遗。”(中华书局,1981,34页)可是,携带烤鸭,既不方便,又不雅观;而且送上门如当时不吃,过后风味全失。于是,鸭票应运而生。送礼者用等值的钱从全聚德买回鸭票,待需要时,就装在一红纸套里送给对方,既轻便,又礼貌。受礼者可随时持票到全聚德用餐,也可通知店铺伙计送货上门,现片现吃,甚至还可再作为礼物转送他人。发行鸭票,对于全聚德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增加了销售额;其次,吸收了众多资金,方便了资金周转。作为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特别是1901年前后全聚德兴建二层楼馆时,大量发行鸭票起了重要的融资作用,使其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得以缓解。
而在吃饭的时候,店员的招呼词也颇有意思。每到饭口,全聚德的掌柜、堂头、卖头都要在门口、过道迎候顾客。等顾客上楼进了雅座,跑堂的一边用白净的手巾揩抹桌面,一边与顾客搭讪:
 
 “今天天气不错,坐坐您哪!”
“老没见啦!您老身体好啊!”
“您今儿得空,又来照顾我们的买卖啦!”
 “哟!今儿下雨,您看您衣服都淋湿了,快坐快坐!我去给您泡热茶。”
(《全聚德史话》,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106页)
宾主在和谐温馨的气氛中进餐,也是全聚德这样的老字号特有的场景。
全聚德从同治三年(1864)开始,至今已有145年的历史,这是与它自身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有密切关系的。1998年初,北京几家新闻媒体就“哪些产品能够代表北京的经济形象”问题进行公众调查,结果51%的北京市民和50%的外地游客首选全聚德。2008年,“全聚德挂炉烤鸭技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来,全聚德真成为老北京名吃中的一道特别的风景了。
(原文刊于《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景春]神话、仙话与“五行"观念:火浣布的叙说
下一条: ·[冯保善]“玩”出来的文化与“玩”的文化
   相关链接
·“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赵珩谈老北京的岁时节令戏
·《北京四合院志》出版 记录北京四合院建筑风貌·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叫卖声
·[老舍]北京的春节·[赵国忠]《人海闲话》出版说明
·[肖彤]正白旗下的掌故·万建中:现代建筑也是历史产物
·老北京如何应对水患?·岳永逸:《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
·傅芸子:《人海闲话》·[肖复兴]除夕的荸荠
·“绘本老人”勾勒北京记忆 描绘各种花灯·[徐鹏远]对天桥的美好想象从何而来
·老北京民间“活字典”王永斌辞世·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
·京味民俗绝活春节走进剧场·翟鸿起:中秋节味在人心 日子好过温暖感没了
·北京政协报告:旧城胡同54年消失近半·[王学泰]老北京胡同的最后留影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