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文化圈各民族共同的祖源传说和图腾崇拜:盘瓠
盘瓠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创造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巴楚文化圈正是“南蛮”诸族共同祖源盘瓠传说和盘瓠图腾崇拜的发祥地。在《搜神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风俗通义》等古籍中就有盘瓠神话记载。这些神话传说透露的信息还表明,盘瓠蛮部族与巴蛮部族有着同源的关系。《史记,苏秦传》唐人张守节注云:“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盘瓠之后也”;《九国志:楚志,彭师嵩传》:五代时湘两地区“其蛮有六种,盘氏为大,即盘瓠之种也”;《太平寰宇记》卷一七八:“长沙、黔中、五溪蛮皆盘瓠”;宋人朱辅《溪蛮丛笑》序:“五溪盘瓠之蛮。皆盘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沅其故壤”,等等。
有关盘瓠的神话传说故事至今仍在苗族、瑶族、土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以盘瓠作为他们的始祖或古老的图腾(犬)崇拜。如苗族神话卉歌中有《盘古歌》、《盘古王制天地》、《盘王》等。各地有众多盘瓠文化遗迹与事象遗存,如盘瓠洞、盘瓠山、盘瓠墓、盘瓠庙、盘瓠祠等。这些文化遗产,既有反映心理方面的,又有行为方面的:既有反映精神上的,又有物态化的。
值得提及的是盘瓠文化对华夏族的影响。华夏族将本为某一民族起源之推原神话,演绎为天地开辟之推原神话。盘瓠也音转为盘古,成为给人带来光明和幸福的盘古王。南朝时,梁人任防在《述异记》中把盘瓠氏推崇为“天地万物之祖”。
巴楚文化圈各民族文化演变的趋同性
趋同”本为生物学概念,其实世间诸多事物的演化都存在趋同的现象。文化趋同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大量的田野调查实例显示,少数民数文化趋同性演变,呈现出文化趋同与文化多元并存的趋势。这一趋势涉及范围广泛,包罗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祭礼仪式、神话传说、农耕起源、巫术占卜、婚嫁、习俗、神像器皿等重要的文化模式。
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世代保持着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相互接触、交往和融合的混居格局,为各民族文化趋同性演变创造了内在条件。就外在条件而言,巴楚民族文化圈位于中国腹地的地域特点,使其与周边华夏族紧密相连,交流频繁。经过长期的多向交融,致使该地区民族文化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其民族色彩相对淡薄,凸现各民族文化的趋同性特征。尤其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这种表层结构上的趋同远比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这种深层结构上的趋同深刻。本区域各民族目前的通用语言,是以汉语四川方言为主体的西南宫话。
民族文化趋同性演变的直接后果,是各民族文化“个性”的淡化。但换个角度看,从历史文化的视野观察,民族文化“个性”的淡化只是表面现象。作为巴楚民族文化圈的主体,土家族、苗族、瑶族毕竟都作为单一的民族延续至今,并得到了国家的承认。而且,在这里仍然蕴涵着丰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积淀。各民族文化仍然固守自己的领地,其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要深入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不难发现这里在外部文化浸润下顽强生存的文化适应方式。“汉文化的历史整合作用,以及土家族文化的变异与适应,事实上已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区域性民族文化现象。”正是这种文化趋同与文化多元的和谐并存,才使古老的巴楚民族文化圈显示出迷人的魅力。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4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