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与织女
古时风俗图,蛛网乞巧
导读:
●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
●爱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义
●“中国情人节”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附会
●为什么要叫情人节,我们就叫七夕节,我们就很含蓄怎么了?
●七夕不可能还跟过去一样,要尊重文化的常态变迁
专家学者:
孙健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萧 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
李 松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七夕将至,满城都是爱情,这里是“七夕餐”、“七夕游”,那里搞起相亲会、姻缘角,爱情似乎成为七夕的全部主题,但即使这样,“中国情人节”人气还是不敌西方情人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七夕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是什么?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中国情人节吗?我们到底该如何过七夕?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三位专家学者。
1问:七夕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什么文化内涵和习俗活动?
萧放:七夕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它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七夕的乞巧活动很多,比如“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以巧芽取针。现在南方很多地区还保留这些习俗。七夕还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强调两性的爱情忠贞。此外,七夕还与科举考试有关。据说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举考试的神仙。流传至今,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比较盛行,爱情之所以成为主题,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与社会两性开放程度、女性地位、女性被尊重的程度有关系。
孙健君:过去把七夕叫乞巧节,也叫女儿节,乞巧在过去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表现妇女的聪明智慧,不过现在已经淡化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代表了中国过去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传统的习俗活动挺多的,主要是女红。女红是过去安生立命、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流传至今的各地还是这些,但可能有点变异了,只是在形式上去做。比如乞巧,有些地区有组织地搞妇女技艺展览、评比,这实际也是一种形式。七夕不可能保存到现在还像过去一样。
2问:很多人把七夕看作是“中国情人节”,还有人大代表对此专门提交议案。也有人认为“情人节”不够确切,应该叫“爱情节”。对于这些称谓,我们应该怎么看?
李松:我不赞同把七夕看作中国的情人节,不能骨子里树立一个标准,外国有什么,我们也得有什么。当然不是说外国的节日不好,它创造情人节有它的社会背景,我们尊重就是了。中国的七夕节有自己的时间概念,我们的故事更加浪漫深刻。中国人在七夕这天聚集起来重温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这一天,人们记住了,人与人建立一种爱情关系的时候是这样的,是这么忠贞、这么凄美、这么浪漫,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不要短暂的爱情,我们接受神话传说里的爱情观,大家心里是不是多一份安全感呢?叫做什么爱情节,也大可不必,爱情是七夕的文化意义之一,但不是全部。
萧放:不能因为西方有一个情人节,我们也叫中国情人节。中国本来没有情人这个概念,对“情人”的理解是狭义的、片面的、非婚姻的,其实本来不是这个意思。把七夕节叫做中国情人节,有相应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情人节进入中国,一些文化人看到年轻人都在过西方情人节,就想到,我们中国自己也有,为什么要过西方的情人节,当时有专家提出严格抵制西方情人节,七夕就在这样的刺激下有了重新生长的机会。我认为,在当代所有传统节日里,七夕生命力是特别旺盛的,是现代生活里最有创造性的一个节日。现在,我们借这个节日为青年男女的爱情服务,这没什么不好,只是“中国情人节”这个名字不好。地方上有的叫七夕文化节,七夕风情节,今年湖北就将举办首届中国(郧西)七夕文化节。
孙健君:说是“中国情人节”这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和附会。七夕跟西方的情人节是两回事,两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一来乞巧跟情人节没有任何关系,二来中国的七夕是表现爱情忠贞的节日。如果把七夕当做情人节,也像外国人送朵玫瑰花的话,那只是一个形式,并不了解它的内涵。现在七夕的主要形式是表达爱情,所以就慢慢转移到情人节的说法上来。我是这么看的,民间说是什么节都可以,但是没必要在人大上提议把它定为中国情人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8月10日08:3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