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秦弓]海外资源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双重效应
  作者:秦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6599
 


  海外学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一则具有可贵的资源价值,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认真选择,主动汲取,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我们的学术研究之中;二则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注意甄别,取其所长,去其所短,防止把异域学术的“污染企业”搬到中国的土地上;三则应该注意海外学术在中国的适应性,避免因国情的隔膜而产生副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如同其研究对象一样,始终与海外资源有着密切的关联。胡适的《最近五十年中国之文学》(1922),带有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哲学方法的色彩。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1929)与《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30),透露出一点自“五四”前后传播进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文学史著述,大多强调思想斗争、政治斗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力图以文学史来验证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理论观点,这种模式明显留有《联共(布)党史》的投影。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的影响源大为拓展。就性质而言,一是海外汉学,二是广义上的文化研究;就方位而言,东方主要是日本,西方则主要是欧美。随着留学生队伍的扩大,海内外学术交流渠道的多样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海外学术信息多渠道、大批量地进入中国内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汉学曾经受惠于中国学术,后来在实证研究、文本细读与思想史方法等方面给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反哺。譬如,竹内好的思想史视角对鲁迅精神世界矛盾的关注;丸山昇以扎扎实实的实证方法把被竹内好主观化的鲁迅重新放回到历史语境中去;伊藤虎丸对鲁迅个性思想原点及其明治末年日本文化背景的追溯,对创造社史料的汇集;木山英雄的《野草》研究、周作人研究与旧体诗词研究;北冈正子对《摩罗诗力说》等鲁迅早期作品的材源考证;丸尾常喜用文化人类学等方法对鲁迅文学世界与精神世界做经典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还原研究;日本首都圈3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刊物研究、左联研究;等等,都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带来启迪。

  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西方汉学其实主要是美国华人、华侨的成果。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给现代文学的历史叙述送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从小事件看大历史、大道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促成了对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小说的研究热潮;余英时、杜维明、林毓生的思想史研究,激发了对古典主义思潮的热情与对“五四”复杂性的审视;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促进了现代派研究,也拓展了现代文学的都市文化视角;王德威关于“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追溯,提醒人们注意晚清的现代萌芽价值;刘禾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追溯现代文学话语的历史,也给人以方法论的示范。

  还有广义的文化研究,诸如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神话—原型、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知识考古学、女权主义、自由主义、新历史主义、民族国家、谱系学、解释学等理论及公共场域、宏大叙事、想象共同体、身份认同、社群、身体政治、性别政治、市民社会、他者、文化霸权、戏仿、狂欢、元叙事等观念、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均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现代文学学科观念更新、空间拓展、方法多元、面目一新,海外资源自然功不可没。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一是张冠李戴。

  民族国家理论最初是在欧洲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安德森所谓“现代民族国家的共同体是一个想象之物”的观点则产生于他对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的考察与思考。有的学者不明就里,拿过来生搬硬套,说中国也不过是一个“想象共同体”,断言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始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人“宽容”一点,把起点延伸到1912年民国的成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文学其实是一种民族国家文学”的伪命题。有一篇博士论文,干脆把当代革命历史小说书写现代史题材说成是为了建构民族国家。殊不知,按照现在一般的国家理论,如果把夏商周视为原始国家的话,那么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起码应该从大一统实体化的秦朝算起,而后虽有内部纷争、朝代更迭、版图变迁,但是中国多元一体的整体格局没有根本性的动摇,现代中国不是传统帝国分崩离析的碎片,而是国家实体的整体继承,改变的只是政治制度,这是中国迥异于近几百年才陆续独立的欧美亚非拉国家的本质特征。如果连这一基本的历史背景都搞不清楚,文学史的判断哪里靠得住呢?

  台湾有学者用后殖民理论来看待中国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认为抗战胜利、台湾回归中国之后特别是国民政府迁台之后,中国文化对台湾的统合是一种后殖民现象。大陆也有学者用后殖民理论看待少数民族文化问题,认为汉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着后殖民问题。如此这般,貌似深刻,实则谬误。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08月17日 16:3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洪水背后的社会治理与历史经验
下一条: ·[吉登斯]何为“社会学”与“社会学家”为何
   相关链接
·[李小玲]民间文学的文学史意义·[高玉]重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张闳]第一千零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