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黄英伟 王强 杨俊伍]赫哲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弱化
  作者:黄英伟 王强 杨俊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6 | 点击数:12893
 
自然资源与民族生态伦理之间有着共同消长的关系,赫哲族在从传统的单纯渔猎生计到现在的以农业生计为主,渔业仅仅是副业的生计转型之中同时也蕴含着民族文化和生态伦理的消融渐至瓦解的过程。面对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等日益严峻的形式,我们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仅仅从技术上和制度上进行可能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从文化上、精神上的高度来恢复和重塑我们的生态伦理观,而民族文化的恢复和重塑过程也就是民族生态伦理的重塑过程。
 
参考文献:
(1)俞丽萍:《生态伦理观简介》[J].生物学教学.2001年(第26卷)第11期。
(2)苏日娜:《论民族生态伦理与民族生存环境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24卷第3期。
(3)郭家骥:《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J].《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4)李红杰:《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辩证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03年3月。
(5)刘敏:《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    
(6)何日莫奇,郭天红:《论赫哲族聚居区的形成过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3)。
(7)李德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82)。
(8)郭崇林:《黑龙江地域居住民俗的历史演变与交互影响》.《民俗研究》.2007(2)。
(9)秋然:《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及其现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7卷第4期。    
(10)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106。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63)。
(12)黄任远,白秀丽:《从伊玛堪看赫哲族萨满文化》.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总第88期)。    
(13)秋浦:《萨满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
(14)宝贵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探源》.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22卷总第90期)。
(15)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62,(438—439)。
(16)何玉芳:《试论赫哲族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适应》.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7年第1期(总第96期)。
(17)吴克尧,包海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文明礼俗述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7年第四期(总第五十一期)。
(18)刘敏:《清朝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统治政策与赫哲族社会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3卷第6期.2005年n月。
(19)曹廷杰:《西伯得亚东偏纪要》[Z].(清)光绪年间抄本。  (20)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南京:1934。
(21)何俊芳:《赫哲族语言丟失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29卷(总第141期)。
(22)程丽云:《清朝中后期赫哲族的社会变迁》.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5卷第4期.2007年7月。
 
注释:
[1]“塔拉哈”是一种把鱼烤得半生不熟的做法,外面熟透,里面还是半生,然后以醋、酱油、葱、姜等佐料做成“蘸水”蘸了吃;“刹生鱼”就是把生鱼肉剔成小薄片,然后凉拌以萝卜、蔬菜丝、辣椒油、香菜等,拌匀后就可以吃,味道非常鲜美。
[2]引自与四排赫哲族村老书记尤敏杰的谈话。 
[3]引自四排村某村民语。
[4]据我们的调查,现在整个四排村的87户赫哲族中,完全靠捕鱼为生的赫哲族只有6户,而捕鱼兼种植户也不超过20户
[5]据笔者访问的老渔民付天宝说,即使打鱼一年下来一分钱也不赚他们也甘愿打鱼.觉得就是离不开这种生活习惯。
(原文刊于《农业考古》20090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闵宗殿]农史名词琐谈
下一条: ·[董丛林]从“竹枝词”看清末京都风情
   相关链接
·[高荷红]赫哲族“伊玛堪”歌手传承路线探幽:以三个家族为例·[田梦]赫哲族熊图腾故事比较研究
·[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刘林娟]江南蚕神信仰研究
·[隋丽]试论现代传媒空间中民间故事心理补偿功能的弱化·[孙岩]新媒介时代赫哲族文化传承方式的现代转换
·[黄任远]赫哲族伊玛堪音乐特点浅析·走近赫哲族文化
·[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黄茹倩]蒋子文信仰弱化原因微探
·[黄任远 于晓飞]凌纯声和赫哲族文化研究·黄任远:《伊玛堪田野研究报告:对赫哲族歌手吴连贵的调查》
·传播民族文化 共享世界文明·[陈学军]赫哲族民间手工艺保护模式探讨
·[宋颖]乡愁、民俗与影像表达·《伊玛堪集成》出版发行
·抢救濒危语言就是抢救人类文化·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召开
·[王洪军]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陈学军 张鹤]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赫哲族伊玛堪传承调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