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峨山彝族花鼓舞的发展演变简析
从历史的角度讲,彝族花鼓舞在峨山的发展,历史悠久,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调查和文字资料显示,峨山彝族自治县境内大概于十九世纪末(1898年左右)开始有民间花鼓舞的表演和传授。在最早跳花鼓的几个村寨中,已有了六代以上的花鼓艺人。
从数量方面来说,建国前,民间花鼓队数量相对较少,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峨山的彝族花鼓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据统计,到2004年7月全县共有彝族花鼓队594支,花鼓队员7251人。花鼓队伍还有正在继续发展壮大的强劲势头。目前,在县内每个彝族村寨几乎都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花鼓队,甚至包括哈尼族、汉族等村社都有彝族花鼓表演队。彝族民间的这种特有文化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从花鼓舞的表演内容形式方面来说,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据富良棚小黄河村九十二岁老人李汝玉说:“当时的花鼓舞是唱得多,跳得少”。过去,花鼓队员都是由男子组成,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花鼓队员中女子占绝大多数。跳花鼓舞的人数也由五人增加到九人以上。就现在收集到的常用动作套路共有近四十套。就是说自从花鼓舞传入峨山以后,经过几代彝族艺人的继承发展,无论是动作套路,还是内容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大龙潭各雪村九十四岁的花鼓艺人施顺章说:“过去花鼓动作少,现在这些是我们自己编跳的,唱词我们也改了一些。”这充分说明了这点。
另外,彝族花鼓舞的社会功能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由单纯的祭祀性向表演性、娱乐性等方面发展。由小村寨、小县城走向省城、走向首都,向世人展现了其民族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由此看来,峨山彝族花鼓舞的传入、兴起以后,—直都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这些发展演变充分显示了彝族人民聪明质朴、勤劳勇敢、富于创新的性格特征和努力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性格和民族精神,使彝族地区的花鼓舞在同类鼓舞中别具一格,闪耀出夺目的异彩。
总之,峨山彝族花鼓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它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需求,是峨山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峨山彝族人民思想情感、生产生活和性格特点的诠释,是峨山各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它之所以能在峨山这片热土上扎根和发展是因为它所表达的主题是彝族祖先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团结一致、向上进取的民族意志。它以独特的风格、恢宏的气势、健康的内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为大家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力量。
参考资料:
l、峨山县文化馆 (云南省峨山县彝族花鼓舞简介) 2005年8月
2、倪文旺 《峨山彝族花鼓舞起源及产生浅探》 2005年4月
3、李剑锋 《花鼓舞》(1)简介
4、《〈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泊县彝族花鼓舞〉前言》 2006午7月
5、峨山县塔甸镇文化中心 《花鼓飞花》 2006年7月
6、王宁 《中国文化概念》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一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玉溪新闻网 2009-11-14 14:39: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