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吴邦江:《宋代民俗诗研究》
  作者:吴邦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3 | 点击数:12499
 


  序言

  民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区域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它与特定时代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是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生活中约定俗成或特别规定的具有传承性的生活文化事象。具有规范人们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特殊功能。

  中华民族的民俗发端于上古社会,伴随着先民们对大自然的依赖和敬畏而产生。通过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行为的传承,扩布和变异,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地丰富和完备,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民俗风情,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伦理道德和生活理想,并进而协调、规范、教育、模塑当时时代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习惯,成为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与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歌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民俗密切关联,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早在殷商时代,诗歌就在劳动中伴随着音乐、舞蹈而产生。自然的原生状态的人类生活因其朴拙、生动、丰富而成为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特别是民俗事项和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更容易成为诗歌的创作题材。生活在其中的诗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深厚的生活积累,由此生发出创作的灵感。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意境深远的民俗诗就应运而生。

  民俗诗以诗歌记载或表现民俗生活、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区域性、乡土性等特征。人类生活所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和丰富,因此,民俗诗也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性。民俗活动、民俗事象等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母题之一。《诗经》是华夏民俗最古老的歌谣集,尤其是“风诗”,直接采自民间,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因素,其后的屈原《九歌》,汉代的乐府、汉赋,唐代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幅幅反映民情风俗的系列画卷。

  书摘

  魏晋南北朝时代,玄学开始兴盛,以王弼、何晏为开端,对整个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王弼注《老子》,郭象注《庄子》,他们继承了老庄尚自然、尚无为的思想,对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辞赋和建筑艺术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有关建筑的描绘因此也明显分为三种风格。

  第一,继承汉代辞赋中着力渲染城郭宫室的宏大规模和雄浑气势,语言上也继续保持一种铺陈、夸张、扬厉、堆砌的风格。左思的《蜀都赋》就是其中的代表。“于是乎金城石郭,兼币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辟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营新宫于爽垲,拟承明而起庐。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内则议殿爵堂,武义虎威。宣化之闼,崇礼之闱。华阙双邈,重门洞开。金铺交映,玉题相晖。外则轨躅八达,里闱对出。比屋连甍,干庑万室。”气魄十分宏大。

  第二,建筑物及景物描写仍继承汉赋结构恢弘、铺陈夸饰、琐碎繁复的风格,但描述建筑物和景物的视点是不断变化的,并常常把外在的自然物、建筑物作为人的思辨和观赏的外化或表现,描写景观、记述活动也比较客观。以谢灵运的《山居赋》为代表。空间上,《山居赋》从近东、近南、近西、近北和远东、远南、远西、远北两个景深层次、四个方位描写山居别墅的环境。其视点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上下左右开阖,一目千里,景物层次分明,展示了一幅全景画面。时间上,《山居赋》把自然景物放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进行表现,展示了一年四季或一个月、一天中各个时段景物的不同变化。“春秋有待,朝夕须资”,“于岁春秋,在月朔望”,“送夏蚤秀,迎秋晚成”,“旦延阴而物清,夕栖芬而气敷”。观察点上,《山居赋》把观察的立足点从建筑物外全景式地观察建筑物及建筑环境,变成从建筑物内向外看世界。以镂窗、门户、庭阶等作为观察点观察世间万物,人与建筑物的分隔模式在这里已经变成人完全融入建筑物之中,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建筑物与万物皆为我所用,达到“窗中观万物”、“天地入我庐”的效果,人逐渐成为观赏的主体,而建筑物则退居其后,成为观赏所依托的工具:“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乌丙安 主编:《中国民间神谱》
下一条: ·李向平 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