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序言
本书定名为《神话的诗学》,或许不十分恰切;神话创作所蕴涵的只是无意识诗歌的基原,因此不宜将诸如艺术手法、表现手段、风格等属诗学①探讨的对象加之于神话。然而,神话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将一般的意象呈现于具体的、感性的形式,即所谓的形象性;而形象性正是为艺术所特有,在一定意义上说来,又是为艺术承袭于神话。最古老的神话,作为某种浑融的统一体,不仅孕育着宗教和最古老的哲学观念之胚胎(诚然,诸如此类的观念又形成于神话的本源被克服的过程中),而且孕育着艺术的,首先是口头艺术的胚胎。艺术形态之于神话,既承袭具体的、感性的概括手法,又承袭浑融体②本身。文学在其发展进程中,长期以来将传统神话直接用于艺术目的。有鉴于此,我们姑且把“神话的诗学”这一术语运用于探讨神话在文学之史前阶段的特征(神话在宗教学范畴的问题,自然不予涉及)……
后记
叶·莫·梅列金斯基(1918~2005年),是世界神话学领域造诣极深的学者,毕生从事民间创作、神话、叙事诗的探考和比较研究,有多种学术论著问世,并与谢·亚·托卡列夫共同担任神话百科全书《世界各民族的神话》(1982~1983年出版,1987~1988年再版)的主编。1990年,其主编的《神话词典》问世。《神话的诗学》为其最重要的论著之一,堪称神话学领域经典式的集大成之作。
神话是原始人借以认识世界并对世界和自身加以阐释的方式,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神话创作被视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初始形态,堪称人类文化史上至关重要的现象。
神话是其萌生时期的世界感知和世界观念的反映。由于其浑融性,神话在种种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哲学、科学观念和文学艺术赖以发展的原初质料。伴随时光的推移,哲学、文学艺术、政治思想等诸多社会意识形态,便是从神话这一原始浑融中分离而出。
自古以来,神话以及神话学领域一向为智者呕心沥血所探究。迨至近代和现代,颇多哲学家、民族志学家、宗教学家、语言学家、文艺学家、文化史家倾注毕生心血,不倦求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不无踟蹰彷徨、迂回曲折、迷茫谬误,而数千年来众多志士仁人的真知灼见,却永远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灿烂光辉1 18、19世纪,神话和神话学领域更是新说朋兴,派别迭起,学术成果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这是人类异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有关神话和神话学的文献资料,已是浩如烟海。而神话和神话学作为众多学科之源,势必成为进入知识宝库不可逾越的门径。如何予以认识和把握,成为极为艰巨的课题。对我国的读者说来,尤甚!
……
第一编 现代种种神话理论以及仪典一神话论的文学观
历史概述
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既然始于对神话质料的理性再思,则势必提出理性知识与神话的关联问题。智者派对神话持比喻说。柏拉图与民间神话格格不入,他对神话持哲学一象征说。当代最著名的柏拉图研究家阿·费·洛谢夫指出:在柏拉图看来,“关于无所不在的、有灵性的生命体之说,实则是整个神话学先验的、辩证的基原。”亚里士多德的论点大多未超脱其《诗学》的窠臼,他将神话视为作品的情节。嗣后,比喻说盛极一时,——斯多葛派将神祗视为其职司的神格化;据伊壁鸠鲁派看来,神话为基于自然事实所编造,其功能在于对祭司和统治者的公然支持;新柏拉图派甚至将神话与逻辑范畴相提并论。欧赫美尔(公元前3世纪)将神话形象视为神化的历史人物。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依据字面之义和隐喻对《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进行释析,并对古希腊、罗马神话妄加贬抑;他们或因袭伊壁鸠鲁和欧赫美尔之说,或将古希腊、罗马诸神斥为魔鬼。
迨至文艺复兴时期,崇尚古希腊、罗马神话蔚然成风;古希腊、罗马神话被视为见诸文学的道德劝喻,或作为人之个性力求挣脱禁锢的那种激情和热忱的体现.或作为某些宗教的、科学的或哲学的真理之比喻。弗·培根曾进行一项尝试,但很少为人注意;他试图透过古希腊、罗马神话之比喻的帷幕,展示古人的智识。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者对神话持否弃态度,视之为愚昧和欺骗的产物。
18世纪初,约·弗·拉菲托的《美洲未开化者的风习与原始时期风习综述》、贝·德·丰特奈尔的《虚构之由来》以及詹·维科的《关于诸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几乎同时问世。
……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