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七十五年前的草原敖包祭
  作者:欧库哈特   译者:刘迪南 译;陈岗龙 校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2 | 点击数:9155
 

  等所有人都绕着敖包走了几圈并念念有词地祈祷之后,人们就下山来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和游戏,于是活动就进入了下一个部分。

  蒙古的赛马和德拜(英国中部城市)的赛马会不一样。如果没有看到开头,那么一直到结束你都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些小男孩穿着缝有毡子垫的长裤骑光背马,骑到10里以外的目的地,这场比赛是看谁先返回。通常获得胜利的马会获得大量奖金,尽管在这样的祭祀仪式上奖金一般都敬献给德王,除非德王自己养的马获得胜利。所有的大的马群所有者都要选出马参加比赛。因为我没有看到赌马,所以我不知道有没有赌马。但是如果有的话应该是很不错的交易。

  赛马自然需要很长时间。这段时间人们各自散去,探望朋友,享用美餐。山脚下有几个大营地,所有的王公贵族、喇嘛和重要人物都支起他们的帐篷。我们将在其中的一个帐篷享用我们的羊肉宴。

  大约到了赛马快返回的时候,宴会也快结束了。每匹马到了之后,德王都送给骑手一条彩带,骑手将它缠在马身上,然后离开。他们尽管是很结实的小伙子,但也累得筋疲力尽。这也不奇怪,他们骑光背马跑了20多里。

  接下来的项目是德王、他的臣下和周边的王公比赛射箭。尽管弓箭不是很常用了,但是德王仍是神箭手。射箭是古典六艺之一。六艺还包括礼、乐、艺、御和算术。敖包祭祀中有固定的礼节要遵守,还有音乐,德王展示了射箭的技能,骑马也显示了蒙古人的驾驭能力,只有算术在露天的活动中无法体现。

  一天中最精彩的部分要数喇嘛冠军和军营冠军的摔跤比赛了。这种力量较量似乎有种宗教意义,因为大喇嘛和德王都从头到尾地观看比赛,而且还有乐队奏乐。这时背对着太阳搭起两座帐篷,德王和他的蒙古朋友以及官员们坐在其中一个帐篷中,而外国客人则坐在另一个帐篷中。其余的人在外面坐成圈观看比赛。这其中有许多人是因为力气大而远近闻名的。在所有这样的比赛中都是十分强调力量,而且有些夸张的感觉。摔跤手身着钉有铜泡钉的摔跤服,这样看起来摔跤手的肩膀要比实际的宽得多。他们还穿着特别装饰的裤子和厚重的靴子。他们的摔跤和我们平时讲的摔跤有所不同。像这样的大型活动中,摔跤场里一般有两对或三对摔跤手同时比赛,每一方的冠军走上场来先来到王公喇嘛们所坐的帐篷前面跳舞,脚抬得很高,昂首腾越就像雄狮一样,并发出激越的叫声。他们将手举过头顶交叉起来相互鞠躬。一个回合时间并不是很长。摔跤手抓住对手的胳膊,努力将他摔倒在地,踢他裹在靴子里面的腿,被摔倒在地的一方就算输。获胜者走到大喇嘛面前得到一大把花生,他拿出一粒扔向天空,其余的分给坐在后面的同行们。这比赛有一点不足,就是由于摔跤手太多,比赛时间很长,所有摔跤手比赛完毕大约需要3个小时。

  我想尽我所能介绍些有关敖包祭祀的事情。我所描述的乃是比较大的一次。我所见到的其他敖包祭祀就没有这么盛大,但都遵循相同的程序:先祭敖包,然后是赛马,之后是摔跤比赛。除非亲眼见到这种壮观的场面,否则其中闪光之处是难以言表的。

  (据欧库哈特原文节选,刘迪南译,陈岗龙校译,标题为编者所加。译者注: 作者欧库哈特当时任清华大学英国文学外籍教授,1935年受德王邀请到苏尼特右旗旅行,参加敖包祭祀活动,写成了这篇文章。对今天我们研究敖包和相关民俗来说,这是一篇难得的民俗学材料。)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 2010年07月26日 13:38

上一条: ·十姊妹歌,独特的土家婚礼仪式音乐
下一条: ·喀左为啥把抢救故事当成大事
   相关链接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
·[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刘玉颖]从印尼西加省山口洋市的元宵节巡游看印尼华人的族群文化构建·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曾秋馨]物质技艺与族群文化记忆
·[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
·[江帆]蒙古族民间故事长河的“双子”灯塔·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
·[王宪昭]论蒙古族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赵秀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音巴雅尔考证
·[乌兰其其格]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关于民歌审美意识的地方性表述·[乌春雷]东蒙地区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行动与实践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