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李淑娟]评《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
  作者:李淑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07 | 点击数:5160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文化大省,少数民族文化占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赫哲族即是黑龙江境内典型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原生态文化资源是目前为止可供考察的原始渔猎文化形态的“活化石”。抢救和保护渔猎采集文化的现实遗存成为当下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实施的重点。
赫哲族历史研究一直是东北地方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许多有分量的论著,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然而,我们又不能不遗憾地说,有关赫哲族的历史研究尚没有划上圆满的句号,有许多课题仍然有待于继续深入调查和研究。刘敏教授在翻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耗费了大量的气力,完成了《赫哲族历史与文化研究》这部学术著作。在黑龙江“文化立省”和“高教强省”的战略大背景下,该书的出版是学术界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纵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多层次、跨学科研究,体现出学科交叉,方法多样的特点。以往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缺乏深层考察,一些论著,浅泛地摄取材料,不能做深入、具体、精细的考察。形成了对赫哲族历史记述性研究较多,理论性研究与深入探讨较少;专题性研究较多,综合性研究较少;对赫哲族历史重复性研究较多,创新性研究较少等问题。这严重地制约了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该书在研究方法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吸收其他学科如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的发现和方法,将赫哲族历史文化放人多学科视野中进行全面解读,通过对赫哲族共同体形成、氏族组织、社会发展、人口问题、渔猎文化、传统手工艺、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间体育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加深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的特色研究。因此,该书的出版为学术界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在方法论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二,在史料的搜集和运用上,力求广泛征引,科学运用,体现出史料较丰,学术规范的特点。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历史文献对赫哲族记载很少,尤其是清代以前的记载更为稀少。长期以来,由于赫哲族资料分散,使得赫哲族研究成为历史文化领域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该书广泛地发掘史料,有“正史”等文献,如《后汉书》、《三国志》、《辽史》、《金史》等;清代官修典籍,如《清实录》、《清文献通考》、《满洲源流考》、《皇清职贡图》等;档案、宗谱,如《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三姓葛依克勒宗谱》、《三姓镶黄旗满洲卢氏宗谱》等;地方志,如《吉林通志》、《黑龙江志稿》、《依兰县志》等;还借鉴了考古资料、田野调查报告以及多种文集、笔记、中外学者的社会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书后附录有关赫哲族历史文献资料简介80余种,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夯实了基础。
第三,在体例结构上,力求将文化分类理论与赫哲族历史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体现出结构科学、文化分类颇具特色的特点。当代文化的概念种类繁多,内涵丰富,说法不一。该书指出,赫哲文化既上承靺鞨、女真文化衣钵,又融入满、蒙、汉等族文明,体现赫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兼容并蓄,多元多样的特色。针对赫哲族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将其鲜活的渔猎文化分成三类,即物质文化,以赫哲人经济生产的不同形式,确立物质文化内涵,例如,渔业是赫哲文化的核心,狩猎业是该文化的重要部分,采集业、农业和手工业分别是该物质文化的补充、演进和结晶;民俗文化,包括传统的民居、饮食、鱼皮服饰、婚嫁、丧葬等;精神文化,涵盖原始宗教产生,萨满教信仰,民间文学的传播等,皆言之有据,彰显赫哲文化本色,颇具新意。
第四,在研究视角和观点上,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出角度新颖,观点独特的特点。赫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劳动、生息、繁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渔猎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江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类型之一,正因为此,引发了一些专家学者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兴趣,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起到了奠基和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些成果缺乏将赫哲族历史文化放人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研究的意识和方法,因而影响了对赫哲族历史文化内涵、特征、传承和演变等重要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更影响了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的历史价值的科学定位。作者认为,清朝时期形成于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其文化始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纵向上继承靺鞨——女真族系文化特质,横向上融摄满、蒙、汉、鄂伦春等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以渔猎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多流文化。其文化内涵在传承中所发生的演化,也正是赫哲族文化的发展所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传承性与变异性关系的辩证统一,促进了赫哲族文化的发展、进步。赫哲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打破文化隔离机制,创新文化选择机制,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在扬弃过程中,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完成了本民族文化的一次又一次创新。赫哲文化所以能发展、传承至今,就是因为她的文化体系不是封闭、僵化的。赫哲族文化在其传承与发展进程中,又给予满、汉等民族以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深入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有助于加深对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认识;有益于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引导赫哲族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
第五,在学术价值上,力求实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宗旨,体现学术研究的地域优势特色。该书作者所在单位——佳木斯大学地处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平原,对于深入开展赫哲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不仅在地方文献、档案、考古资料、文化遗存中有较为丰富的赫哲族历史文化资料,而且是赫哲族聚居地,这些历史的“活化石”为开展社会田野调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发挥地域优势,凸显地方大学的办学特色,探讨赫哲族历史文化渊源、内涵、特色、价值,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是本书的宗旨之一。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有益于赫哲族优秀民族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发展;有益于引导赫哲族传统文化合理地向现代文化转化;有益于三江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
由于该书将文献资料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所以在内容表述上更为严谨、扎实、鲜活,论证上也具体、客观、缜密,从而使该书不失为一部颇具特色的史学力作。
(原文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10期)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高莹莹]京都大学共同研究班亲历记
下一条: ·[刘建芝]当代文化建设的困难和可能性
   相关链接
·[高荷红]赫哲族“伊玛堪”歌手传承路线探幽:以三个家族为例·[田梦]赫哲族熊图腾故事比较研究
·[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孙岩]新媒介时代赫哲族文化传承方式的现代转换
·[黄任远]赫哲族伊玛堪音乐特点浅析·走近赫哲族文化
·[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黄任远 于晓飞]凌纯声和赫哲族文化研究
·黄任远:《伊玛堪田野研究报告:对赫哲族歌手吴连贵的调查》·传播民族文化 共享世界文明
·[陈学军]赫哲族民间手工艺保护模式探讨·[宋颖]乡愁、民俗与影像表达
·《伊玛堪集成》出版发行·抢救濒危语言就是抢救人类文化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召开·[王洪军]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陈学军 张鹤]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赫哲族伊玛堪传承调查·首届伊玛堪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社科院举行
·[祁庆富]凌纯声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濒临失传的英雄史诗(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