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张建立]“茶事”概说
  作者:张建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05 | 点击数:8714
 
 
日式茶事的种类
 
关于日式茶事的种类,由于分类标准不一,称呼也多种多样。
茶人在举办茶事时,都要设定一个茶事的主题。如果依此分类。则有以赏雪、月、花为主题的季节性茶事,也有以庆祝某人新婚或逝世几周年之类为主题的茶事。
若根据茶事的举办时间来分,则又可分为“拂晓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夜话茶事、临时茶事”这样五种。
拂晓茶事一般在冬季举办,而早晨茶事大多在夏天举办,正午茶事可以通年举办,横跨正午时分,即上午十点入席,下午两点退席,这是一种最为正式、严肃的茶事。例如,庆祝新茶室投入使用的开庵茶事,以喜庆为主题的茶事,缅怀故人的追忆茶事,欢送、迎新茶事等等,都要通过举办正午茶事来传情致意。夜话茶事多在冬季夜晚举办。男外还有临时茶事,亦称“不时茶事”,即为了接待突然来访的客人而举办的茶事。
若根据点茶法来分类,则又可分为使用风炉点茶法和地炉点茶法的茶事。使用风炉的时间,是自每年的5月始至10月止:使用地炉的时间,则是从每年的11月始至次年的4月底止。使用风炉的点茶法和使用地炉的点茶法数以百计,所以茶事的形式自然也是丰富多彩。
 
日式茶事的规矩
 
日式茶事的种类繁多,但都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矩。
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讲,一要守礼,二要守时。
所谓守礼,即举办茶事时,主人在决定了茶事的主题、时间、地点以后,一般要充分考虑到客人回复参会与否的时间。大约在举办茶事的一至两个星期以前,正式向客人发出请帖,请帖里要注明举办茶事的时间、地点以及所邀请的客人。在现代社会,由于通讯手段愈来愈发达,亲密朋友间往往也会通过传真、电话来发出邀请。但在一般情况下,如举办正午茶事,主人都会用毛笔亲自书写请帖,函寄相邀。客人在收到请帖后。通常最迟要在举办茶事的两三天前给主人答复。如果决定参加茶事,客人要提前一天向主人当面致谢,这被称为“前礼”;茶事结束的第二天,客人还要再一次到主人家,向主人表示感谢,这被称为“后礼”。
所谓守时,即举办一次茶事活动,要求在时间上最多不可超过四个小时,而且茶事的时间分配更为看中的是后席饮茶所占的时间。要求将茶事“前席”与“后席”的时间按1:2的比例分配。但是。在实际举办茶事时,欲合乎要求地用好这四个小时并非易事。有时,往往由于主人准备的怀石料理过于丰盛而导致在“前席”花费了大量时间,变成食主茶次。使茶事完全成为一种庸俗的社交宴请活动;有时,往往也会因为主客道行尚浅。言谈举止难以中规中矩而拖延很多时间。因此,很多茶人慨叹,如在有生之年完成一次当意即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茶事。则死而无憾!
从精神层面讲,在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中,千利休要求“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汲水,取柴,烧水,点茶,供佛,施人,亦自饮;插花,焚香,此等行为皆为践行佛祖之举止也。”
千利休为日本茶道所立下的这一规矩,实际上概括出了目本茶道的最大特色,即日本茶道是在对人的欲望、对作为人的最低需求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交际文化,它不仅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生物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而且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修习者的情感需求。
日本茶道的这一特色,正是通过其核心的修习内容——“茶事”,来集中体现的。在日式茶事严谨有方的“洒扫、应对、进退”之修行中,蕴涵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生活智慧,静候有缘人去体悟和享用。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8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晓红]秋千与寒食、清明
下一条: ·[农冠品 覃承勤]壮族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展望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
·[赵晨之]万物有灵论引入中国的知识考古与泛化·[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
·[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邢宝心]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青年慢就业现象分析
·[吴珂]玩具研究批判与日本藏中国乡土玩具资料群补遗·[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