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刘福兴]洛阳牡丹为何甲天下
  作者:刘福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03 | 点击数:9595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作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牡丹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而被称为“花王”。
一提起牡丹,人们往往和洛阳联系在一起。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牡丹甲天下”之名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当与洛阳牡丹悠久的栽培历史、丰富的花色品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盛大的花事活动密切相关。
 
 
牡丹在古代有多种名称,如鼠姑、鹿非、白茸、木勺药、百两金等。秦琅讶(今山东临沂)人安期生认为“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服炼法》)。牡丹名称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早期医简上,已有牡丹人药的记载。明代李时珍对牡丹及其别名记述甚详,他认为“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本草纲目》)。这也许是对牡丹名称较为准确的概括。
追溯牡丹的历史。可以发现牡丹在原始社会就已进入了先民们的视野,并反映到先民们的生活用品上。在甘肃兰州和广河出土的彩陶罐上,就有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绘制的类似单辦牡丹和多辦牡丹的花纹。然而,“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关于牡丹的栽培和观赏,在汉代之前,史料记载的很少,之后渐渐多了起来。宋虞汝明《古琴疏》载:“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帝相是夏代的第五个君主,那时他已在自己的后花园种植牡丹。由此推来,人们爱牡丹或将其植入园圃的历史已有四千年。
洛阳是牡丹最主要的发祥地。古代洛阳四周的邙山、锦屏山、万安山等。野生牡丹广泛分布。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代,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夷,以河洛为中心的牡丹外传,形成了杭州、陈州(今河南淮阳)、天彭(四川)、亳州(安徽)、思恩(广西)、曹州(今山东菏泽)、临夏(甘肃)和江苏盐城、无锡等地牡丹栽培的兴盛,这种传播反映在一系列记述牡丹的谱记中。
宋陆游《天彭牡丹谱》在记述天彭牡丹的同时,对洛阳牡丹也多有记载,其开篇伊始就写道:“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道出洛阳牡丹的地位。又记叙了洛阳牡丹传人天彭的经过,“崇宁中,州民宋氏、张氏、蔡氏;宣和中,石子滩杨氏,皆尝买洛中新花以归。自是洛花散于人间,花产始盏,皆以接花为业,大家好事者皆竭昆其力以养花,而天彭之花遂冠两川”。宋胡元质《牡丹谱》则记载,彭州花农利用当地的单叶花作母本,以洛阳的千叶花嫁接培育出名品,“多取单叶花木,以千叶花接之。千叶花来自洛京,土人谓之京花”。元姚燧《序牡丹》叙述作者三十馀年间六见牡丹的情况,文中对洛阳牡丹多有涉及。明王世懋《学圃杂疏》中关于牡丹的栽培,是作者亲自于澹园栽培的总结,价值极高。他对洛阳牡丹移植江南的状况进行了总结,“牡丹本出中州,江阴人能以芍药根接之。今遂繁滋,百种幻出,余澹园中绝盛,遂冠一州”。他还希望“当于中州购得黄楼子,一生便无馀憾”。这些史料以确凿的事实说明洛阳是中国牡丹的第一个栽培中心。
此外,《陈州牡丹记》、《牡丹谱》、《曹州牡丹谱》等谱记在记述牡丹种植(包括接花、种花、医花等技术)、品种、颜色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本地牡丹与洛阳牡丹的渊源关系,足见洛阳牡丹的传播和影响。今天,洛阳牡丹更传到日本、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影响更为深远。
 
 
洛阳牡丹品种繁多、类型多样,最初的野生牡丹主要为白色的杨山牡丹和紫斑牡丹,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后不断增多。
据宋代传奇小说《海山记》记载:隋炀帝即位后,在洛阳辟地二百里修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以供赏玩,“易州进二十箱牡丹:赭红、赭木、橙红、坏红、浅红、飞来红、袁家红、起州红、醉妃红、起台红、云红、天外黄、一拂黄、软条黄、冠子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炀帝还诏天下花师齐集洛阳,由山东曹州的齐鲁恒花师牵头,用杏、桃、梨、枣、桑、槐、椿等十馀种树木试验嫁接牡丹,三年之后,椿树嫁接的牡丹花开高齐楼台,人们名之为“楼台牡丹”。由此可见隋代洛阳已开始种植观赏牡丹。
唐时,洛阳牡丹种植更加广泛。品种更加丰富。洛阳人宋单父精于园艺,他种的牡丹红白斗色,变易千种,时人尊之为花师,惊服他有“幻世之绝艺”。他还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牡丹,颜色各不相同(柳宗元《龙城录》)。可惜如此之高超绝艺,无著录传世。北宋时,洛阳牡丹品种已增加许多。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洛阳有一位欧姓花师,用药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开浅碧色,人称“欧家碧”,极为名贵,每年作为贡品供奉朝廷。《洛阳牡丹记》记载了二十四个牡丹品种,出现了黄色(如姚黄等)、绿色(如欧家碧)、紫色(如左花等)和复色(如添色红)以及奇特的转枝花(如潜溪绯)等,此外,洛阳牡丹还出现了许多过渡性的花色。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的诗句道出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地理环境依据。地质研究表明,伊河、洛河带来的火山岩元素沉积下来。使洛阳土壤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锰、铜、锌、钼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加上该地区适宜的气候,使得洛阳牡丹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加之园艺大师们巧植善种,培育出许多色型皆佳的珍品,使牡丹变异千种,名品日增。《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载,宋时有一复姓东门、人称“门园子”的人,是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请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来年春天见花付工钱,接活一株,价值五千。宋代洛阳牡丹在择地、栽培、浇灌、施肥、修剪、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技术管理方面,已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花色由单一逐渐发展为红、黄、白、黑、绿、紫、粉,甚至复色,应有尽有。“洛邑牡丹天下最,西南土沃得春多”(宋司马光《又和安国寺及诸园赏牡丹》),就是此情此景最好的写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吕建福]青海湖流域的人文生态
下一条: ·[闵宗殿]农史名词琐谈
   相关链接
·[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程浩芯]传说入戏的文体互动方式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刘永发 李庆]人文之汤:洛阳汤文化调查与探究
·[刘百灵]洛阳民间河神黄大王信仰调查·[萧放]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中华
·[周臻]“能织牡丹见奇功”:曹州绳编的文化研究·[刘百灵]洛阳城隍庙历史调查与浅析
·[扈耕田]中国国花溯源·[刘百灵]洛阳明清时期乡村碑刻刍议
·[王崇印]民间“国”字号评选中的民俗文化价值·[汪宝荣 姚伟]《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第二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
·第二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刘百灵]洛阳传统村落文化调查
·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究机构工作交流会在牡丹江市召开·[刘百灵]洛阳民俗中的吉祥文化
·[刁丽伟]牡丹江地区满族祭祀仪典程式化的研究·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