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杨眉]秦汉爵制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杨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02 | 点击数:13115
 
2001年张家山247号墓汉简的公布,为学术界研究爵制提供了新的材料,朱绍侯根据《二年律令》展开了一系列有关爵制问题的研究:《西汉初年军功爵制的等级划分——(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一》(《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5期)认为,汉初军功爵曾划分为侯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和小爵四大等级。侯级爵即第十九级关内侯和二十级彻侯;卿级爵则为第十级左庶长至十八级大庶长的总称:大夫级爵指第五级大夫至第九级五大夫五等;小爵则指一级公士至第四级不更四等。这种划分与刘劭《爵制》中所提到的四个等级基本吻合。《吕后二年赐田宅制度试探——(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二》(《史学月刊》2002年12期)认为,吕后二年赐田宅的法律条文,是一种按爵位不同等级赐田宅的制度,即名田制。文中还把《二年律令》中的赐田宅制与秦商鞅变法时的以军功赏赐田宅制、刘邦汉五年诏令中的赐田宅制及汉武帝时的军功赏赐制度作了对比,说明《二年律令》中的赐田宅制不是西汉通制,而是吕后当政时为适应其政治需要而制定的具体政策。这一政策培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形成汉初军功地主掌权的局面。《从(二年律令)看与军功爵制有关的三个问题——(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三》(《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1期)研究了军功爵级与官爵的对比关系、军功爵制与妇女待遇及爵位继承等三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在吕后时期,军功爵制还被人们所重视,具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作用。
2.对爵制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
爵制作为一项制度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历程,对这一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爵制发展脉络。高敏《论商鞅赐爵制度的历史演变》(《文史哲》1978年1期)认为,两汉时期赐爵制度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①刘邦时期分两个阶段:起义过程中以赐军功爵为主,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并推行秦王朝的赐爵制。②吕后时期,与前一时期相比,其变化主要表现在赐爵对象不同,主要是赐“民”爵和赐“吏”爵,“民爵”“吏爵”分张;取消军功赐爵;取消按赐爵级数给予田宅和庶子的规定。③西汉中后期,文景时,“赐吏爵”暂时终止,“赐民爵”获得发展,并实行了输粟买爵制和徙边赐爵制,同时高、低爵界限上移,区分标志改变。武帝时赐民爵仍是重点,赐吏爵偶尔实行,且出现武功爵。昭宣元成哀平时,赐吏爵显著发展,赐爵对象增加。④东汉时期,赐爵制接近尾声,表现为:赐吏爵消失,赐民爵独存;赐民爵的对象以农民为主;明文规定民爵不得过公乘。以上这些变化都是由地主阶级地位的变化而决定的。杨一民《战国秦汉时期爵制和编户民称谓的演变》(《学术月刊》1982年9期)认为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爵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势力走向分化,宗法爵制受到冲击,加之春秋战国之际兼并战争中耕战地位的日趋重要,军功爵制产生,汉初继承秦军功爵制,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统一王朝的建立,军功爵制已不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新的爵制即民爵制形成,然而随着赐爵和买爵的盛行,爵制渐滥,并最终被九品官人法所代替。朱绍侯《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1期)认为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民爵、吏爵有了严格界限。②改变无功不封的原则。③军功封爵界限转严。这种变化反映出西汉军功地主集团的衰落和豪强地主集团的兴起。朱氏此提出了“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的观点,杨际平《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说质疑》(《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4期)则认为,秦汉无民爵、吏爵之分。“赐民爵”、“赐吏爵”都是“赐民以爵”、“赐吏以爵”之意,公乘以下之爵既可为“民”之爵,也可为“吏”之爵,公乘以上之爵亦然,从而“民爵、吏爵不可逾越”说与史实不符。对此疑问,朱绍侯《再谈汉代的民爵与吏爵问题——兼答杨际平同志》(《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4期)指出,汉代爵过公乘可以转移、吏爵指对六百石以上官吏所赐爵级,这些都是民爵、吏爵界限森严的例证,并对杨文中的有关问题提出异议。杨际平《再论汉无民爵吏爵之分——答朱绍侯同志》(《厦门大学学报》1985年4期)指出,西汉无“民爵"、“吏爵”之分,并确定“吏”、“民”之含义,汉代的“吏”既指六百石以上吏,也指六百石以下吏,与朱文中的“吏”仅指六百石以上吏的观点不同,并结合简牍和传统文献资料,认为一至八等爵既可赐予吏,也可赐予民,而九等以上的爵也并非专赐给吏。因而汉代“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说,不符合历史事实。这种在学术上的互相质疑与商榷,对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学术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爵制与官制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补充,是秦汉政治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官爵关系的问题也是史学界研究对象之一。林剑鸣《秦代官、爵制度变化的奥秘》(《光明日报》1983年5月25日第3版)认为,秦的官、爵制度在统一前后发生了变化。统一前,官、爵授赐皆依军功,官、爵合一,当官为吏,必须有爵;统一后,有爵者不一定为官,为官者不一定有爵。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战争已结束,官爵一致的原则已不适应统一的需求。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第五章“秦汉皇权与官僚制度”第二节《赐爵制与官僚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认为,赐爵体现的是以皇权为核心的身份等级秩序,且对早期官僚制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秦代官爵合一的特征在秦统一前后开始发生变化,到西汉时官爵分离的倾向日益明朗化,其特征就是官制决定爵位。到东汉时,二十等爵已不完整,处于分崩离析之中。此外,作者还从皇权因素、官僚制因素、爵制本身的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官、爵关系演变的原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曾国富]古代岭南区域史研究30年回顾述要
下一条: ·[邓启耀]回眸神话研究
   相关链接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金卿莹]秦汉义乌颜乌传说与儒家孝伦理的传播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
·[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祝秀丽]秦汉至明清秦始皇庙祠的历史变迁述略·[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史伟丽]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综述·[包媛媛]电子游戏与神话转换研究综述
·[毛巧晖]2018年民俗学研究动态一览·[钱梦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
·[浩·桑布拉登德布]蒙古国民俗学研究综述·[王京]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日本民俗(学)研究综述
·[刘德增]秦汉民居的类型、功能及布局·[高书琴]《荆楚岁时记》研究综述(2000年-2016年)
·[黄泽]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述评·[孙少华]史书“故事”的文体衍化与秦汉子书的叙事传统
·[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新疆——史诗的宝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