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学者建议用“珠江文化”概念代替“岭南文化”一词。这一倡议得到了响应。于是一批论述“岭南文化”的论著即以“珠江文化”为目(题)。如:黄伟宗《珠江文化特质及其源流略论》(《岭南文史》1998年第2期)从“珠江文化”的界定和形成依据,珠江文化发展的五个时期,珠江文化的总体形象,多元性和兼容性溯源,敏感性和争先性之流,适应性和实效性的创造,民俗性和大众性的泛化等多个方面对珠江文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珠江文化的始祖——舜帝》(《岭南文史》2002年第1期)认为黄河文化的始祖是黄帝,长江文化的始祖是炎帝,珠江文化的始祖是舜帝。高惠冰《试论珠江文化的特色》(《岭南文史》2001年第1期)认为一珠江文化不仅具有江河文化的特色,而且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色。司徒尚纪《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概念比较》(《岭南文史》2002年第1期)从文化概念出现的时间,文化涵盖地域范围,文化海洋性,文化的系统性,文化起源,地域文化之间等六个方面对两个概念作了比较,认为两个概念都使用已久,又各有优势,建议两概念宜视具体场合分别使用或混用。
建筑文化。建筑既是人类生活、活动的设施,又是人类精神及技术的体现,是文化的载体;透过历史时期的各类建筑,可以了解其时的文化。著作有陈泽泓的《岭南建筑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陈泽泓对岭南古建筑还有系列研究成果:《广东古塔与岭南文化》(《广东史志》1992年第4期);《岭南名刹光孝寺——广东现存规模最大的寺院》(《广东史志》1994年第2期);《秦汉时期的岭南建筑》(《广东史志》1996年第4期)通过有关文献记载、文物考古发现及地面遗存的综述,对秦汉时期岭南建筑的特点、发展原因以及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作了探讨;《清前期的岭南建筑》(《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认为清代康、雍、乾时期是岭南古代建筑取得灿烂成就的时期;《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岭南文史》2001年第4期)认为五代南汉兴王府(广州)的建设,不仅在广州城建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岭南建筑史上亦有深远的影响。相关成果还有:孙叔彦《岭东古建筑明珠——揭阳孔庙》、程建军等《略论封开古建筑在岭南的地位》(二文均见《岭南文史》1994年第4期),胡继芳《试析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岭南文史》2006年第2期),朱培坤《岭南建筑民俗中的易学思想》(《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陈咏叔、翟辅东《岭南名园清晖园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岭南文史》2008年第1期)等。
宗教信仰。专著有覃召文《岭南禅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程存洁《东汉末年岭南佛教史迹小考》(《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认为佛教最初并非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岭南的,而是由陆路或是由江淮地区乘船传至岭南的。王承文《六祖慧能早年与唐初岭南文化考论》(《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通过对惠能早年事迹的考察,认为唐初岭南溪洞地区独特的宗法、社会和文化环境都曾对惠能早年成长及其南宗禅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还有周翠玲《从宗教到迷信——论岭南民间的信仰特质》(《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丁邦友《论元朝时期岭南的佛教及其与官僚士商的关系》(《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郑晓红《岭南古代民间俗信的成因》(《广东史志》2002年第4期)对岭南古代民间俗信形成的渊源、地域特点进行考察。何方耀、胡巧利有《岭南古代民问信仰初探》(《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邹振环《明清之际岭南的“教堂文化”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2年第1 1期)揭示了岭南作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要津,最先登陆的教堂不仅是一个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也成了明清之际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吴琦等《儒佛互补:明清易代之际岭南人士的行为特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袁首仁《明清之交的岭南禅宗》(《岭南文史》2007年第3期)论述了明清之际岭南禅宗的复兴与高僧的弘法事迹,禅宗的弘传,禅宗发展的历史影响。郑维宽《明清时期岭南三界神信仰考论》(《岭南文史》2008年第2期)认为从总体上看,明清时期广西、广东两省的三界神信仰明显呈现西强东弱的特点。相关论文有曹旅宁《佛教与岭南》(《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黄柏权《岭南佛教传播的轨迹》(《学术研究》1997年第8期)、吴重庆《岭南地理与道教传播》(《学术研究》1998年第1期)。
学术思想。专著有李锦全等著《岭南思想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论文有:关汉华、王燕军《陈澧与岭南文化》(《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论述了陈澧(广东番禺人)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及其教学实践对岭南文化发展的贡献。陈英杰、李非庸《古封州——英才辈出,各领风骚》(《岭南文史》1996年第4期)认为古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作为岭南开发较早的地方,人才辈出,学术氛围浓厚。曾燕闻《岭南古代“文化世家”及其贡献》(《岭南文史》2000年第2期)认为在岭南文化发展史上,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往往有着文化世家的背景。“菊坡学派”是岭南学术流派的重要源头,它由南宋崔与之开创,李昴英振之及大兴,其影响及于近代岭南,张纹华《论“菊坡学派”》(《岭南文史》2009年第2期)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文学语言艺术。彭会资《论岭南民俗文化圈的古代文艺学》(《学术论坛》1997年第3期)论述了岭南民俗文化圈的特色、具有个性特征的岭南文论家的崛起等问题。陈永正《岭南诗派略论》(《岭南文史》1999年第3期)认为,岭南诗派(也称“广东诗派”或“粤东诗派”)发轫于唐宋,历时六百余年而不衰;岭南诗派具有标举唐音、诗风雄直、地方色彩鲜明、富于革新精神、善于向民歌学习等特色。罗康宁《粤语与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岭南文史》2009年第2期)把民俗与艺术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