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曾国富]古代岭南区域史研究30年回顾述要
  作者:曾国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02 | 点击数:20368
 
隋唐时期岭南区域经济。沈明芳、陈伟明《唐代岭南地区的林业生态》(《广东史志》2000年第4期)考察了唐代岭南的生态环境、花草树木、林木的人工种植、林木的利用等问题,并作了总结。朱立智《浅谈隋唐时期岭南的对外丝绸贸易》(《岭南文史》2001年第4期)考察了隋唐时期岭南的丝绸生产与贸易、交通路线的开拓、造船航海技术的提升与市舶制度的建立以及岭南丝绸贸易的贡献与影响。王承文《论唐代岭南地区的金银生产及其影响》(《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认为岭南地区是唐朝境内最重要的金银产地和来源地,并探讨了岭南作为唐朝最重要的金银来源地的形成、唐朝岭南金银生产对地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明清时期岭南区域经济。王小荷《清代两广盐区私盐初探》(《历史档案》1986年第4期)对清代两广私盐的贩卖情况、从事贩私活动的人员、贩私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联系和影响等问题作了探讨。罗一星《清代前期岭南二元中心市场说》(《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探讨了清代前期岭南区域内出现了两大中心市场(广州与佛山)并存局面的历史原因。该作者《清代前期岭南市场的商品流通》(《学术研究》1991年第2期)对岭南市场的商品流通总额和商品结构、主要商品的运销等作了考察。陈伟明《宋代岭南水利工程的类型与技术构成》(《广东史志》1989年第2期)论述了岭南山区水利事业开发的几种途径、水利工程的类型及其特点。此外,还有黄启臣《明清时期两广的商业贸易》(《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黄国信《明清两广盐区的食盐专卖与盐商》(《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4期)。
其他与岭南经济相关的文章还有:王赛时《古代岭南酿酒史略》(《广东史志》1993年第2期)通过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按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分述,勾勒出了古代岭南酿酒的大体脉络。陈小波《岭南地区牛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论坛》1999年第4期)从考古学的角度,并结合文献史料,就牛的发现、分布、种类、来源、牛耕等问题,全面考察了岭南地区古代耕牛的发展状况。白芳《莞香对岭南社会经济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认为,莞香作为岭南地区向朝廷进献的珍贵贡品,历时千年而不衰,对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商业贸易、手工业制作以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栽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述岭南古代交通的成果有:余天炽《秦汉时期岭南和岭北的交通举要》(《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第3期)、邢丙彦《秦汉时期北方与岭南交通的发展变化》(《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陈伟明《宋代岭南交通路线考略》(《学术研究》1989年第3期)、梁国昭《五岭与古代交通》(《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第2期,华南师范大学杂志社1995年)。区士麟、陈伟明《论自然因素与历史时期岭南交通路线的发展》(《广东史志视窗》2005年第3期)认为历史时期岭南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既得利于自然因素,但又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限制了交通工具的改进与提高。李庆新《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利用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两广地区、南海诸岛及越南等地相继发现的一批秦汉六朝时期的有关南海交通与海外贸易的遗址、遗物,论述了该时期岭南与南海的交通状况。
 
三、岭南文化
 
岭南古代文化是古代岭南区域史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领域。以下按“总一分”原则分别综述。
总论。著作有邓端本等《岭南掌故》(广东旅游出版社1987年版)、陈乃刚编著的《岭南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李权时著《岭南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纂的《岭南文化论集·岭峤春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岭南文化论集·岭峤春秋(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岭南文化论集·岭峤春秋(三)》(广东人民出社1996年版),张磊等撰《中华文化通志》第2典《地域文化·岭南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袁钟仁《岭南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等。
论文有李权时《论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兼评“广东无文化”说》(《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陈乃刚《海洋文化与岭南文化随笔》(《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吴唐生《岭南文化结构层次在地名中的反映》(《岭南文史》1996年第3期)、张镇洪《从考古发现看岭南文化源于西江》、邱立诚《从封开地区史前考古文化看广信作为岭南首府的历史背景》(两文均载《岭南文史》1996年第4期)、赵明等《秦汉时期南越国历史及岭南文化研究一瞥》(《历史教学》1996年第12期)、黄静《浅论先秦时期岭南文化的特点》(《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陈表文《元代岭南文化为何衰落——读屈大均(广东新语)》(《广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认为元代岭南文化衰落原因是元代岭南的文化人怀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隐居山林,不应科举,不为官宦,著述散佚,以致学术不显。此外,还有郑德华《试论岭南历史文化的开拓和保护》、黄明同《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与三个发展高峰》(二文均载《学术研究》2000年第9期),梁凤莲《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暨南学报》2003年第5期)。《岭南文史》2004年第3期开辟了一个“专题论坛”——“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发表了黄伟宗《岭南文化发祥地——封开》、张镇洪《“封开人”——迄今岭南地区最早的人类化石》等一组共八篇文章。韩强《岭南区域文化构成及特色》(《岭南文史》2007年第4期)分述了岭南各地区、各民系的文化(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及特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孟宪实]试论唐代西域的民间结社
下一条: ·[杨眉]秦汉爵制问题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岳永逸]社会组织、治理与节庆:1930年代平郊的青苗会·历经30年编撰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付梓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30年后再出发·[郝苏民]30年坚守,为学科建设“爬坡”
·[李政君]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安德明 杨利慧]30年来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年大会召开·新华网: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年大会召开
·[安德明 杨利慧]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刘德伟]莫道浮云遮望眼 使命双肩气自华──《民间文化论坛》创刊30周年工作汇报
·[陆姝]民俗电影30年 《雪花秘扇》突破常情?·[张铭远]从大视野看中国民俗学未来30年的挑战与机遇
·重阳节调查:90%以上网友30年后还当“网虫”·《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历时30年完成
·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高丙中:30年的民间信仰表述路向
·[杜靖]30年来汉人乡村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与生长点·[秦华生]中国戏曲理论建设30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