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冬,哲学社会科学部和我们文联作协一样,造反派、保守派、走资派连锅端,被送到河南罗山、息县干校。俞平伯、吴世昌、钱锺书、吴晓铃都去了。我因妻子是文学所的研究人员,也被从官厅水库文化部干校调到学部干校,分配在菜园班劳动。何其芳的任务是喂猪,与我们班一起干活。他养猪像写研究文章一样认真,伺候猪像伺候人一样充满了感情。在空旷的干校场地上,天天能听到他“罗,罗!”的呼喊声,看见他穿着围裙,扭动着肥胖的身体,跟在猪群的后边跑来跑去,常常成为大家笑谈的对象。他的思想是那样纯洁无瑕,他的神情是那样天真烂漫。
这样一个我所尊重的前辈诗人和学者,竟然没有等到改革开放的曙光,就在1977年的7月逝世了。知道消息,我想为他最后做一点事情。我想在我所供职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写的回忆录。我从他的夫人牟决鸣手里拿到了《历史研究》杂志为他打印的回忆录的讨论稿。在得到她和子女们的同意后,选择了其中的第十二节和第十三节,题目就叫《毛泽东之歌》。
我最为欣赏的,是他写毛泽东对他谈“共同美”的那一段。因涉及对毛泽东的回忆和毛泽东的原话,我请示张光年,得到他同意后,便把校样送给国家出版局的局长王匡审批。王匡于9月1日批示说:“此文粗看一遍。我觉得可以发表。主席的话,问过了,不能发表,只可用叙述式引出,我且代庖了。全文错字很多,想系未校样,请嘱人注意订正。高统购一节,文章示明,删去为宜。今后有关此类文章,请送(王)子野同志,因为他到底是你们的‘家’也。王匡九月一日夜。”收到王匡的批文后,对打印稿略作加工就发排了。
事情源于1960年的中苏关系破裂。文学研究所根据党中央书记处的指示,编辑了《不怕鬼的故事》一书,该书编成后,由所长何其芳撰写了序言。因事关大局,序言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于1961年1月4日和1月23日前后两次召见何其芳去中南海颐年堂他的住处,与他谈话,并亲笔对序言作了修改。何其芳回忆录的第十二节、第十三节写的就是毛泽东与他这两次谈话的内容和接见他时的情景。何其芳在回忆录里写道:“毛主席谈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美学问题。他说: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史沫特莱说,听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哀一些。我们的社会经历是受压迫,所以喜欢古典文学中悲剧的东西。”《毛泽东之歌》经过王匡的审查,顺利地在《人民文学》第九期发表了。我组织并提供何其芳的这篇遗作,也寄托了我对这位前辈学者和文艺理论家的哀思。文章发表后,不出所料,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人们最为关注的,与我最初的直感一样,是毛泽东关于共同美的意见。
人类是否有共同美的问题,在思想界和学术界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说人类有共同美,这种观点曾经被说成是阶级调和论,宣传人性论。现在毛泽东自己说话了:“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他还引用了孟子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的话。何其芳亲耳听到毛泽东的这番话,高兴得很,但并没有及时地公布出来(当时也没有这样的社会条件),而是到了晚年,在毛泽东逝世之后,才借写回忆文章的机会,把毛泽东在这个重要理论问题上的看法公之于众。
(本文摘自《文坛旧事》,刘锡诚著,武汉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2010-07-23 01:59:0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