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锡诚]记忆中的何其芳
  作者: 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9 | 点击数:7226
 

  1969年冬,哲学社会科学部和我们文联作协一样,造反派、保守派、走资派连锅端,被送到河南罗山、息县干校。俞平伯、吴世昌、钱锺书、吴晓铃都去了。我因妻子是文学所的研究人员,也被从官厅水库文化部干校调到学部干校,分配在菜园班劳动。何其芳的任务是喂猪,与我们班一起干活。他养猪像写研究文章一样认真,伺候猪像伺候人一样充满了感情。在空旷的干校场地上,天天能听到他“罗,罗!”的呼喊声,看见他穿着围裙,扭动着肥胖的身体,跟在猪群的后边跑来跑去,常常成为大家笑谈的对象。他的思想是那样纯洁无瑕,他的神情是那样天真烂漫。

  这样一个我所尊重的前辈诗人和学者,竟然没有等到改革开放的曙光,就在1977年的7月逝世了。知道消息,我想为他最后做一点事情。我想在我所供职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写的回忆录。我从他的夫人牟决鸣手里拿到了《历史研究》杂志为他打印的回忆录的讨论稿。在得到她和子女们的同意后,选择了其中的第十二节和第十三节,题目就叫《毛泽东之歌》。

  我最为欣赏的,是他写毛泽东对他谈“共同美”的那一段。因涉及对毛泽东的回忆和毛泽东的原话,我请示张光年,得到他同意后,便把校样送给国家出版局的局长王匡审批。王匡于9月1日批示说:“此文粗看一遍。我觉得可以发表。主席的话,问过了,不能发表,只可用叙述式引出,我且代庖了。全文错字很多,想系未校样,请嘱人注意订正。高统购一节,文章示明,删去为宜。今后有关此类文章,请送(王)子野同志,因为他到底是你们的‘家’也。王匡九月一日夜。”收到王匡的批文后,对打印稿略作加工就发排了。

  事情源于1960年的中苏关系破裂。文学研究所根据党中央书记处的指示,编辑了《不怕鬼的故事》一书,该书编成后,由所长何其芳撰写了序言。因事关大局,序言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于1961年1月4日和1月23日前后两次召见何其芳去中南海颐年堂他的住处,与他谈话,并亲笔对序言作了修改。何其芳回忆录的第十二节、第十三节写的就是毛泽东与他这两次谈话的内容和接见他时的情景。何其芳在回忆录里写道:“毛主席谈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美学问题。他说: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史沫特莱说,听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哀一些。我们的社会经历是受压迫,所以喜欢古典文学中悲剧的东西。”《毛泽东之歌》经过王匡的审查,顺利地在《人民文学》第九期发表了。我组织并提供何其芳的这篇遗作,也寄托了我对这位前辈学者和文艺理论家的哀思。文章发表后,不出所料,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人们最为关注的,与我最初的直感一样,是毛泽东关于共同美的意见。

  人类是否有共同美的问题,在思想界和学术界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说人类有共同美,这种观点曾经被说成是阶级调和论,宣传人性论。现在毛泽东自己说话了:“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他还引用了孟子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的话。何其芳亲耳听到毛泽东的这番话,高兴得很,但并没有及时地公布出来(当时也没有这样的社会条件),而是到了晚年,在毛泽东逝世之后,才借写回忆文章的机会,把毛泽东在这个重要理论问题上的看法公之于众。

  (本文摘自《文坛旧事》,刘锡诚著,武汉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2010-07-23 01:59:0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冀勤]忆念何其芳三事
下一条: ·[王素蓉]毛星伯伯,一路走好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