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这本文集是从我近十年陆续写下来的文稿中选辑而成的,共有36篇。它们主要包括从2003年初到2005年3月我参加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期间,和此后直到2009年底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期间写下的文稿。同时为了把我参加文化遗产抢救的连续性作业记录下来,我还选出了从2000年至2002年底,我在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筹备工作中写下的部分文字资料,放在本书正文后面作为附录供读者参阅。
本书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联合国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和解读,对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来发展的全面介绍;第二是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项目进行的呼吁,或提出的重要建议案;第三是对重要的典型个案保护项目进行分析认定、价值评估和文化内涵解析;第四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保护的操作规程、作业方法等做出的解说和辅导:包括保护工作的原则与做法、普查工作方法、项目申报和管理、传承人和传承机制的保护办法、申报文本各栏目填写要领等。第五是结合我的民俗学专业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民俗学专业研究的关系,因为民俗学界的同仁们对这两者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所有这些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从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到现在对这项工作的主要认知、体验和实践。
至于本书的结构,由于不是在一个学术研究课题下建构论述体系,所以实在难以形成统一体例。事实上这些文稿的撰写都有不同的客观要求,选择表述文体和篇幅大小几乎都有不同的约定性。例如:1、新闻媒体邀约的短评短论稿有《今年春来早》、《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的突破性进展》。2、学术刊物邀约的学术论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来与发展》、《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中文化圈理论与方法的应用》;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论坛发表的文稿有《遵循文化多样性法则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考察认定的几点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界定与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管理》。还有分别在三届全国妈祖文化论坛上发表的关于妈祖祭典遗产项目的三篇论文,有关保护孟姜女传说的、保护木板年画的、保护塑像艺术的、保护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论文等都是。4、在国家级或省级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上的讲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管理及操作规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规程》、《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本的要领》等。5、给政府主管部门提交的建议案;6、给相关领导干部进行历史文化讲座的录音记录稿。所有上述文稿都有不同特点,就必然造成了文体、风格、表述方式和篇幅大小的差异。
鉴于以上种种情况,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只能说对于大多数读者它只是一本“杂俎”型普通读物,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它是一本实用性辅助参考书,对于学术界同仁它还算不上是一本严格的学术论著。因此,我期待着来自多方的批评和指正。
此刻,我愿告诉本书读者,迄今在我已经走进81年的人生旅程中,已经走过57年不平坦的学术道路,其中大约有近30年的时间是在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忙碌而艰难的工作中度过的,令人感慨万千。尤其是在最近这10年里,我努力跨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路段,使我学到了过去从未学到的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做到了已往想做而又难以做到的振兴民俗文化事业的实际工作,从而也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健康和快乐,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心,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进程中迈开更加有力的步伐。
最后,我衷心感谢王文章先生对出版这部文集给予我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同时也感谢张庆善先生、徐涟女士对出版这部书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并且对他们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战线上的同事们平时对我的关心、照顾和鼓舞,表示深深的谢意!
2010年5月21日小满
(本网发布2010-07-29;2018-7-15提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杨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