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①参见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载《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第131页~第144页)一文之相关论述,另见田广金、郭素新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中有关“桃红巴拉墓群”(218页)之相关论述;
②有关内蒙古鄂尔多斯西沟畔匈奴墓葬的情况,可参见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载《文物》1980年第7期,第1页~第10页)一文之详述;有关内蒙古鄂尔多斯补洞沟匈奴墓葬的情况,可参见伊盟文物工作站《补洞沟匈奴墓葬清理简报》(载《内蒙古文物与考古》1981年创刊号,第27页~第33页。)一文之详述;有关内蒙古西岔沟匈奴墓葬的情况,可参见孙守道《“匈奴西岔沟”古墓的发现》(载《文物》1960年8、9期合刊,第25页~第32页。)一文之详述;有关内蒙古玉隆太匈奴墓葬的情况,可参见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的匈奴墓》(载《考古》1977年第2期,第111页~第114页。)一文之详述;
③参见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朝阳地区博物馆文物队、朝阳县文化馆《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载《文物》1984年第6期,第29页~第45页)一文之相关论述,该墓室东壁还绘有射猎图,更凸显墓主人游牧民族之身份及生前弓马生涯,另见田立坤《三燕文化与高句丽考古遗存之比较》(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28页~第341页)及尚晓波《朝阳地区两晋时期墓葬类型分析》(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51页~第354页)两文之相关论述;
④辽宁朝阳北票房身村北沟8号鲜卑墓资料可参见陈大为《辽宁北票房身村晋墓发掘简报》(载《考古》1960年第1期,第24页~第26页。)之相关论述;辽宁北票喇嘛洞鲜卑贵族墓资料可参见张克举、田立坤《辽宁发掘北票喇嘛洞鲜卑贵族墓地》(载《中国文物报》1996年第49期)之相关论述;朝阳三合成前燕鲜卑贵族墓资料可参见于俊玉《朝阳三合成出土前燕文物》(载《文物》1997年第11期,第42页~第48页。)一文之相关论述;
⑤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7号辽墓资料可参见辽宁省博物馆、铁岭地区文物组《法库叶茂台辽墓纪略》(载《文物》1975年第12期,第26页~第36页。)一文的相关论述;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资料可参见冯永谦《辽宁建平、新民的三座辽墓》(载《考古》1960年第2期,第15页~第24页。)一文的相关论述;
⑥参见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物工作站《黄旗乌兰沟出土一批蒙元时期金器》(载《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605页~第609页。)一文之详述;
⑦霍林河是嫩江下游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后福特勒罕山北麓,由西南流向东北。清人张穆之《蒙古游牧记》中称之为“哈古勒河”,这条草原民族的母亲河在北魏时叫啜水,唐时叫燕支河,辽代称浑河,金代叫鹤五河,元代叫哈老格鲁河,清代称蒿尔河,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叫霍林河。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物工作站《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的元代墓葬》,载《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
[2](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在“五篇上,竹部,策字条,”有解释如下:“策,马箠也。”;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09年科研课题《蒙古族饰品研究》(项目编号:NJ09184),本文为阶段性成果。
收稿时间:2009-10-20
作者简介:徐英(1957-),男,天津市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艺术人类学网 2010-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