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一部文化价值非凡的苗族古代经典
——《苗族贾理》评介
  作者:王凤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8 | 点击数:22315
 

  《苗族贾理》艺术特色浓郁多彩

  《贾》是苗族民间文学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其篇章结构完整,内容广博,情节简练,语句精炼,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娴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高度完美、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呈现出气势磅礴、高屋建瓴、环环相扣、流畅顺达、风格浪漫、富于哲理等特色。它几乎荟萃了苗族民间文学的所有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运用对偶、对仗、拟人、排比、想象、夸张等修辞手段上,真是得心应手,淋漓尽致。例如《创世篇》记铸日造月:“山谷当风箱,岩石当炭火,风箱呼呼鼓,矿液哗哗流。”“金液注岩洼,铸成了太阳;铁水注石凼,铸成了月亮。”以严谨的对偶句式和对仗手法,展现了苗族先民神奇的想象力。

  《苗族贾理》在使用中既可“唱”,亦可“诵”;采用叙述体,很少运用问答体和“重复”手法;基本上是五言句式,但也间有三言、四言句及六言以上多言句;唱时其曲调虽因地区不同而差异,但都格调古朴、庄严、苍劲,不用高昂激越浪漫的唱法。

  《苗族贾理》在某些大段落(如篇或章)、或小段落(如节或段)的开头或结尾,以及叙述的过程中,常常使用一些程式性的语句,成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单元。如开头的“《贾》完《贾》又续,月终月复始。续《贾》阐道理,续理断纠纷。”结尾的“《贾》是那样叙,理是那样说。吉因十二祖,祥缘十二王。”叙述过程中的“在山麓建谷仓,在坡头立禾架。谷仓林立如田中螺蛳,鼓面列排似地里葵盘,仓柱多如碾轴木齿轮,牛脚密似河中拦鱼架。来劳作有收,来觅食有获,来渐渐发财,来渐渐发富。”因为《苗族贾理》的章节多,有些章节篇幅很长,加了程式性语句,可起到启承转接、或评价议论、或缓口气等等作用。

  《苗族贾理》的对偶句式独具特色。一是它类似汉语的对联,对仗相当工整,但上句不时有引头词,下句亦偶然有语尾词。引头词如 “今天咱循祖先经典,遵祖先范例。”语尾词如 “年去年回,岁去岁至啊牯牛,正月春回,二月春到啊牯牛。”(例句中的黑体字者)二是在对偶句中常常运用词语“分拆跨行”的特殊修辞手法,就是把一个多音节的合成词或成语或词组分拆在上下句,但不能按照分拆开的半边词意来理解文句,否则就容易发生错误。如成语aob ngal bil jit,意为“古老古代”,不能按分拆在上句的aob ngal、下句的bil jit而分别理解(翻译)为“水下降”、“山上升”。三是在诵唱中有时要改变对偶句中某个词的声调,以保持该对偶句的“声音范型”,使其得以在现场表演中能流畅的继续下去。

  《苗族贾理》艺术特色多多,此仅择其一二简略谈之,抛砖引玉而已。

  《苗族贾理》传承习俗庄严独特

  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贾理》的传承方式是口头传承,口授心记。具体的传承形式主要有办班传授、家庭传承和拜师学习三种。无论是哪一种传承形式,在开始时都要有一个仪式。

贾师在《苗族贾理》的传授仪式中杀鸭敬祭贾神 (王启征 摄)

 

  传统的传授时间,一般选在苗历虎月或兔月(农历正月或二月)的月初至十五期间开始举行,祈望象月亮由缺至圆逐夜更明亮那样,愈学心思愈明懂理愈多。传授地点须在室内。女性不参加传授学习。传授的仪式庄严而特别。

  开授时要选择吉日举行敬祭定拉神仪式。定拉是苗族传统观念中万物万业万艺之神,传说《苗族贾理》是定拉等神首创的。吉日按苗历“嘎进”来选择。每个学员要送1两2钱银子(后随着时代改为1.2元银元或人民币)、几把摘糯谷给贾师作为酬谢礼。

  仪式开始前,给每人制备一套1尺2寸长的竹签,称为“贾签”或“理片”,然后以酒、米、一只公鸭(有的地方亦演变为用公鸡)等敬神后,即可开授。贾师以一领众随的方法逐句教唱。在学习中,每人面前放着那套贾签,每唱一句就拿起一支,取完后每唱一句就放下一支,结束一则时要挞一次贾签,如此反复循环。室中必备有米酒,供学中饮用。在传授期间,大家集体吃喝,一般是共同凑米凑菜煮食,共同凑米酿酒喝。在当代,各地传承习俗的细节有所变异和差异。

唱述《苗族贾理》时所用的贾签(1980年代初制) (王启征 摄)

 

  习得了《苗族贾理》的人,要有公益心,乐于用其义务为群众服务,“做雾罩山冲,做老护地方,不让船底翻,不让碓窩偏”。若谁担当了理老、巫师等角色,更是要热心为群众解难排忧,除了可吃一餐饭或收受一点儿传统礼规,不能再要什么报酬。人们常听到因懂《苗族贾理》而留下名声的,却未听到因懂《苗族贾理》为民众服务而发财的。这也成了其传承中的一个传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灵川“六月六”民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
下一条: ·贵州戏剧如何走向大市场?
   相关链接
·[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
·[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
·[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
·[石寿贵 石维刚]浅谈苗族的赶秋节文化·[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肖远平 奉振]苗族民间故事善恶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林继富 彭书跃]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吴照辉]高排苗族婚俗调查与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