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1979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春城昆明主持召开了第三次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在此之前,分别于1958年7月和1961年8月在京召开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领导下,文学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的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的组织工作,颇见成效。由于“文化大革命”,此项工作不仅完全停止,甚至连已经写出的一批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的初稿以及不计其数的资料也几乎丧失殆尽。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中断十多年后召开的这次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文学专家、学者和负责人聚集一堂,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共同商讨重新恢复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的各种重大问题,进一步修订和落实了由各有关省、自治区分工协作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工作计划。就在此次会上,决定由文学研究所组织编撰一部包括我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概况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在第三次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后,文学研究所立即组成由毛星同志挂帅、民间文学室数位同志参加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辑组。经过反复斟酌与协商,确定了各少数民族文学概述的撰稿人,并且着手进行调查采集和编撰工作。当各地的初稿陆续交来以后,毛星同志亲自逐一审阅,集中编辑组全体成员进行编辑加工,分期分批地做调整、压缩、删削等工作。自1980年秋至1981年春,先后派编辑组成员带着修改稿去东北、西北、云贵川、两广、福建等地,向各地学界和主管部门,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专家、学者征求意见。最后在毛星同志指导下,于1981年夏统一定稿,并且由毛星同志本人撰写《前言》和每编的导言。历时两载有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书终于完成。1983年7月,此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刊行。
二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分上、中、下三册,共计150余万字,是我国系统展示各兄弟民族文学创作成就的一部集体著作,其主要特点是全面性与介绍性。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全面性。全书不但全面展示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成就,而且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成就。又包含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大部分,只有那些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形态从事文学创作的民族例外。总的来讲,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概述,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均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藏族文学为例,共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文学、传记文学、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民间戏剧、民歌、民间叙事诗与颂诗、作家诗歌、文学理论与修辞等单元。第二类,兼有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而以民间文学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如苗族、壮族、彝族、满族、傣族、白族、土家族、柯尔克孜族、纳西族、锡伯族。以彝族文学为例,共分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抒情诗、民间叙事诗、民歌、谚语与谚语诗、当代文学等单元。第三类,不涉及作家文学的少数民族,如傈僳族、佤族、黎族、畲族、鄂伦春族、撒拉族、赫哲族、仡佬族、珞巴族、基诺族。以佤族文学为例,共分神话和传说、史诗和叙事诗、民歌、民间故事等单元。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介绍性。这种介绍性绝不意味着降低全书的要求和水平,恰好相反,是主编毛星同志在当时的条件下独具慧眼的正确抉择,正像他在《前言》中所阐述的那样: “这是一部介绍性的著作,不是历史,不是理论,不是批评,也不是评介,我们只抓了个‘介,字。我们想使读这部书的读者,能更多地更具体地接触、感受、了解各族光华四溢的文学创作成就,因而我们定下了一条方针:突出了作品。办法是:最精彩的短小的作品,列举全文,一般则介绍梗概,列举精彩的片断。为此,原稿中一些分析、评论和考证,虽然是精彩的,我们也大都割爱、删除了。我们认为,这并不抹杀执笔者们的科学努力,执笔者辛苦劳作所取得的科学质量依然存在;存在于那简短的说明,存在于对作品的选择、安排,梗概的概括、表述,精彩片断的选择,以及从梗概和列举的作品片断中所反映出来的翻译水平等等,只是分析、评论和考证以及理论上的见解,都隐含在看起来简短的介绍中罢了。”这样写书,不但大大节省了篇幅,而且使之具有长远的保存价值。因为限于当时的学术水平和认识水平,对各少数民族文学所作的分析、评论和考证,都难以尽如人意。而用展示文学宝藏的方式来介绍55个兄弟民族的文学成就,非常有说服力,并且不会过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