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召开
  作者:喻春艳 彭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2 | 点击数:6545
 


  由中国俗文学学会、我校中文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学术会议暨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于7月20日在中山北路校区举行。参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员有来自中国内地各大高校的师生,还有来自中国台湾、日本、瑞士等地的专家学者。与会成员达到130余人,会议为期四天。

  本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学术会议的议题有“民俗文化研究”“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学学科专题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会议设置学者讨论组专场、影视专场和学生讨论组专场,与会代表就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本届会议在吉林大学文学院王桂妹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萧放教授的学术报告中拉开序幕,台湾师范大学钟宗宪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郑土有教授和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陈丽琴教授等将为本次论坛做主题发言。本次会议设置的民俗与影视表达专场以及研究生与本科生讨论组专场,成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

        点击进入会议花絮

 

【关联阅读】

“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大召开

作者: 楚韵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BBS师苑贤亭站


     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华东师大中文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暨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学术会议,于2010年7月20日—23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参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员有来自中国内地各大高校的师生,还有来自台湾、日本、瑞士等地的专家、学者等,与会成员近130余人。

  本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学术会议的议题共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民俗文化研究”、“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俗文学学科专题研究”、“民间文学学科专题研究”、“俗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会议设置学者讨论组专场、影视专场和学生讨论组专场,与会代表就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学术上的交流。会议的正式筹备工作从今年的四月份开始,到五月底,共收到会议论文60余篇,有奖征文40余篇。提交会议论文的不仅有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授、学者,还有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者的积极参与。本届会议在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桂妹和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的学术报告中拉开序幕,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钟宗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和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陈丽琴等为本次论坛做主题发言,其余教授、学者也相继为大会做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论坛会议在高水平的论坛专家学术报告专场之外,设置了与议题直接相关的民俗与影视表达专场,这是本届论坛会议的一大亮点。视觉表达成为文字表达之外的重要一翼,在俗文学和民间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届会议增加的影视表达专场为未来的民俗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视角。会议设置的学生讨论组专场中,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齐聚学术的殿堂,对俗文学和民间文化的诸多问题做积极地发言和交流,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教授将对青年学生的主题讨论做评议,这将对青年学生的学术进步和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大师、学者和青年学生一起讨论学术,一起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前景,这不仅是学术史上的盛事,而且是关系到未来社会、民族文化发展兴盛与否的大事。本届会议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召开的,这也是本届论坛会议具备的特色和亮点之处。

  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学术会议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届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的高水平学术会议,也是一届培养文化青年创造性精神的大会,更是一届对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巨大贡献的大会。本届会议阵容强大、参与面广泛,涉及的议题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等当代意义。会议的成果将为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文化的价值和原则增强俗文学和民间文化的社会责任,这将是民俗学在促进社会责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文化反映了民族的精神,本届“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所体现出来的青年学者的创造性精神体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不断繁荣与发展,预示着未来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的广阔前景。(2010年7月20日)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新闻网 2010年7月21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外学者聚集厦门对话中欧文化差异
下一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相关链接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