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倪雪君]“她”字文化是怎样层累的
  作者:倪雪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0 | 点击数:6724
 

 

  陈寅恪的名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已为后人反复申说,其吸引力至今不减。在此思路下,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训诂变身一柄剖析思想与观念变迁的利器,被“点石成金”为一种现代学术方法。这种思路对研究者的能力要求

  极高,陈先生明言,此点固然已是“今日训诂学之标准”,但彼时著作能当之无愧者,只有沈兼士的《“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一篇而已,可见其落实之难。黄兴涛的尝试可谓是名符其实的“知难而进”,他在新作《“她”字的文化史》中不仅接续了这一理念,更大胆将陈先生的思路推演至对“新字新词”的考辨。全书藉由对“她”字诞生背景、使用情况与争议话题的梳理,勾连起语言、文学、性别及跨语际交流等一系列“现代性”命题,为近现代思想史与观念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颇具新意的研究范式。

  晚清以降,文字变革与观念更迭互为表里,与新器物新观念相伴相生的,是新字新词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其中,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性别区分的“她”字,被认作是这一时期国人“所发明的最迷人的新词语之一”(刘禾语)。

  “她”字的迷人之处,在于其近乎“浑然天成”的丰富话题性。1918年,新文化运动影响日著,《新青年》上,钱玄同正热议文字的改良与存废,胡适正大谈女子的地位与贞操,而正倾心于译介西方小说的周作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如何将英文中的“SHE”对译成中文的现实问题。同年第5卷第2号的《新青年》上,周作人在其译作《改革》前似不经心地引出了刘半农的天才提议:“中国第三人称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于是,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横空出世。

  饶有意味的是,“她”字的话题展开呈现出一个层累的过程,其诞生之日众人瞩目的语言、性别、语际交流等问题,于其后成为不断附着其上的衍生话题,构成一个值得梳理与深思的文化史课题。

  最初,“她”字的诞生仅是为了解决一个翻译问题。近代以前,中国本无区分男女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传统,也无此必要。但随着国门洞开、西风渐入,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表达中区分男女第三人称的语法习惯,使得翻译者意识到汉语在这一方面的“缺失”。刘半农关于“她”字的动议,正是出于准确表意的需求。

  具体到使用哪一个词,各家又自有分说。刘半农认为“她”“他”二字在形式上极像而易认,又有别而不至于误认,正可作为第三人称“他”字的女性指代。周作人于学理上附议,但出于排字印刷的考虑又提出了模仿日语采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的临时性办法。之后,“科班出身”的文字学家钱玄同加入了讨论,“伊”字作为另一种选择也浮出水面。

  不过,这些讨论仅限于《新青年》同人内部,而其真正引起广泛关注要到一年多以后。1920年4月3日,《新人》月刊创刊号上一篇署名为寒冰的文章《这是刘半农的错》,旗帜鲜明地反对“她”字,并指名道姓要声讨“她”字的始作俑者刘半农。由此,一场关于“她”字存废及“她”与“伊”孰优孰劣的争论将更多人吸引进来。

  分歧与论证主要集中于语言学的范畴,有两个焦点。第一,是否需要专立一字来指称阴性第三人称,以及“她”字是否适用。讨论深入到了一些语言学的细节,比如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他”字是否已经够用、“她”字的古今义是否会混淆、“他”“她”二字在语音上能否区分开来等。第二,两个可用字中“她”与“伊”哪个更好?语义上的准确性、语用上的通行性、语音上的辨识度都成为了考量的标准。争论的结果是,支持使用阴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占主导;而在“她”“伊”二字间,虽说初时钱玄同与周作人所支持的“伊”字略占上风,但随着“他、她、牠”系列代词的整体提出,“她”最终得以扭转劣势站稳脚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10年第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顾农]江绍原先生的几本书
下一条: ·[王笛]我在美全国人文研究中心的日子
   相关链接
·[郑亮]世人有眼应未见 ——纪念段晴老师和她的氍毹·[董晓萍]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多样性
·[陈秋]汉字“时”民俗含义解析·[干春松]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不是夫妻,那她的配偶到底是谁
·邢莉和她远去的游牧民族·2013文化脉动: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赵琼]狐仙这样一个传说——康笑菲与她的《说狐》
·[石釜]白川静和他的汉字新说·[刘锡诚]董作宾:乡土研究的先驱
·[施爱东]看见她:中国美女大脸盘·“中华汉字寻根之旅”论战陕西
·汉字繁简之争·[钟敬文]我与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