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中亚的“野蛮人”及其神、风俗和仪式
  作者:И.扎巴罗夫 Γ.德列斯维扬斯卡娅   译者:高永久 张宏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0 | 点击数:12270
 

  一些附属的家庭用房和庭院也是建筑群的组成要素。在这里可以看到厚达1米的灰层。只有大规模使用炉灶才可能造成大量的灰烬堆积,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家庭的日常用量。可以认定这里存在过隆重的祭祀宴会。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建筑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在乌落(Уро)的圣庙建筑群中,有一座家用住宅与齐古拉特紧挨着,房中有很大的炉灶,发掘者确定此地是庙宇为僧人和服务人员做“圣餐”的厨房。在阿尔登捷别,还清理出两个庭院,一个很开阔,炉灶不大,周围很干净,可能是进行公众仪式的场所;另外一个庭院是家用的,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这里保留着灰烬。

  对平面设计图的分析,使我们能够确定列队到达先后去世的亡者墓地的过程。人们顺着狭窄的街道来到家用的庭院,然后通过穿堂屋来到正院,显然是在这里进行葬礼。院子的通道一般都堵着,需要时拆开。悼念活动是在无门无窗的房间里举行的。在延续传统集体葬礼的同时,甚至把东边通往墓地的很宽敞的通道也堵住了。因此,在拆开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丧葬建筑好像是封闭的。(注:马松:《阿尔登捷别》,第72-74页。)

  女性小陶俑是阿尔登捷别集体墓葬中的普通坟场所特有的,但它在丧葬建筑中却不存在。在这里,一些罕见的、带星星符号的狼头和牛头浮雕薄片十分引人注目,镶嵌绿松石的牛头在中亚是没有的,但它与近东的考古发现十分协调。美索不达米亚是这类工艺品的集散中心。牛头大概是当地生产的产品,尽管它是按苏美尔人的样式制造的。B.M.马松(B.M.Массон)发现了与次新石器时代雕塑相似的特征,其中包括由类似大理石的石灰石制成的卡拉捷别牛雕像,这是阿尔登捷别的珠宝商在了解了苏美尔人的金属浮雕工艺品的生产情况后,根据当地的传统式样制造的。在古代的苏美尔,牛的形象是与月亮神相联系的。镶嵌着绿松石的金牛头遗迹为半月形状,其额头上方有几个小犄角。这种样式也是南土耳其斯坦居民中广泛流传的。然而,月亮神与牛的形象的关系,直到今天也不能认为是普通的、简单的。

  宗教仪式本身有很深的渊源,它起源于狩猎文化的风俗,也可能是旧石器时代的风俗。牛的形象在早期农业民族的思想意识中广泛出现,其中包括公元前七至六千年安那托利(Анатолий)的察塔尔-古尤克(Чатал—Гуюк)庙宇中的牛形象。在该庙宇的墙上涂满了各种各样的公牛形象,特别是那些粘在墙上的泥塑的公牛头像。这一点对于中欧、东南欧及整个爱琴海世界来说都富有特色,它们都反映在神话中,在苏美尔人的史诗中也有相似的篇章。

  我们可以把阿尔登捷别公牛头上的月亮状象征物假定为:它是带有齐古拉特建筑物的祭祀中心用来祭祀月亮神的。

  “神牛-月亮神”的关系具有独特的苏美尔特征,它与“神牛-太阳神”的关系不同。无论是在埃及,还是希腊,都有“神牛-太阳神”的材料。在埃及的造像中,牛角之间有表示太阳的圆盘。在青铜器时期的土库曼斯坦南部,有关于牛是月亮神的观念,尤其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该地区也流传着相对立的观念:“太阳神—米特拉牛”。的确可以看出,阿维斯塔中的米特拉只在一定的阶段才与太阳有关,大概是在阿维斯塔法典编纂和阿斯特拉神开始的那一时期。

  在琐罗亚斯德教(袄教)的习俗中,保留了原始公牛和原始人的概念,同时还保留了人和公牛的混合形象——戈帕特沙赫(гопатшах)公牛形象的概念。已经有学者表示,这一概念的起源远早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产生。据琐罗亚斯德神话传说,由于阿赫利曼(Ахриман)的阴谋致使公牛毁灭,而他的全家却逃到了月亮上,等他们返回到地球上之后,给动物和植物都带来了好处。随后,在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的神像和宗教仪式当中,公牛的作用和古代东方传统习俗中关于月亮和公牛神像的联系合并了起来。对于灌溉农业社会,包括土库曼斯坦南部地区来说,阿斯特拉神(拜星教)非同一般。(注:托卡列夫:《宗教的早期形式》,莫斯科,1964年,第308页。)泥塑公牛陶俑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与开始驯化大角牲畜的时间相吻合。它们大量地出现在次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虽然它们没有各种星辰符合的特征。当整个宗教体系的法典进行编纂时,拜星教可能是与合乎教规的观念同时产生的,它显然受到了近东宗教观念的影响。

  青铜器时代,土库曼斯坦南部地区的一些民族的许多文化特征都可以说明这种宗教观念与古代东方的联系,但在阿尔登捷别的庙宇综合体、建筑和文化客体中,当然是在思想观念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文化的合成和相互影响是整个中亚及相邻地区文化起源的特点。(注:马松:《阿尔登捷别》,第76,80页。)在社会领域中,这些复杂的思想意识过程无疑与社会劳动的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有联系。正是在这种社会大分工的影响下,产生了明确的宗教体系,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标志、象征、习俗和仪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当代文化研究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卡舒巴]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
下一条: ·[艾志端]海外晚清灾荒史研究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