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中亚的“野蛮人”及其神、风俗和仪式
  作者:И.扎巴罗夫 Γ.德列斯维扬斯卡娅   译者:高永久 张宏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0 | 点击数:11787
 

  人类学家的研究证实,人的遗骸是在尸体完全腐朽以后,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的,结果就“丢失了”一部分骨骼。根据所有的考古发现,有关丧葬仪式可以作如下构想:当死者停放在祭台上时,屋内炉灶上进行祭酒,同时展示集中摆放在祭台上的祭品,然后再把尸体或其一部分陆续搬到另外几间房屋里。有意思的是,祭台铺板下面也保存着人的遗骸,它们都靠边放着,好像是有意藏在那里的。正是在这里发现了一具60-70岁男子的颅骨、一具年龄在34-40岁之间的族长的颅骨。在祭祀场所与陵墓之间有这样一个地方,地上有一个大炉灶,这个地方一般被认为是本氏族纯净之火的保护场所。搬到陵墓中的遗骸的随葬品是祭酒的器皿,按常规还有宰杀的羊。第三阶段,是把拼凑起来的骨骼移到最里头的小房中,并把它们整齐地摆放成一堆。总共有40个人的骨骼。那些不太引人注意的丧葬,大概就像壁龛中的四具颅骨一样,只是为了强调它的特殊性,陪葬品基本上都是器皿和珠串。

  后一个时期的村落特点是主要建筑物重新设计建造。屋内屋外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炉灶。丧葬建筑都是封闭的陵墓。在新房屋地基的土料中发现了整座陵墓中唯一的一尊女陶俑小塑像,在该女俑的肩背上塑着一条很粗的发辫。对于阿尔登捷别类型来说,这种形象非常常见。研究者们推测,尽管女陶俑是青铜时代的最典型形式,但在住宅的地下放置小雕像是有意而为的,具有神秘色彩。(注:马松:《阿尔登捷别》,载《南土库曼斯坦考古综合考察报告》第8卷,列宁格勒,1981年,第64-72页。)在阿克捷别(Акдепе)、哈布兹捷别、那玛兹捷别及其它地区都可以找到这类俑形。阿克捷别的小塑像造型与卡拉捷别(Карадепе)的雕像很接近。哈布兹捷别和那玛兹加四期的女坐俑,尽管有些肥大、不那么精致,但仍能显示出它们与上一个时期在式样上的某种联系。而那玛兹加捷别遗址上层的小塑像则是另外一种类型,它们是象征性的和公式化的东西,与次新石器时代切合实际的传统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双手叉在两边、呈平面状的躯体是抽象的象征,与现实的女性身躯很少有共同之处。

  相似造型的推广,毫无疑问地说明了宗教意识的进一步复杂化,宗教观念越来越脱离了实际活动。公式化的平面风格并不排除对个别部位许多细节描绘的追求,躯干刻上铭文显得强壮了。头上出现了高高的装饰品,在头发和脖子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各种装饰带,垂在胸前的粗发辫很具有代表性、很有特色。新类型的女性小塑像的出现,说明了社会意识形式的复杂化。另外一些物品的遗迹——格奥克秀尔捷别(Геоксюрдепе)出土的羊铜俑、小金狼头和金牛头,也说明了古代艺术及雕塑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注:马松:《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中亚》,莫斯科-列宁格勒,1966年,第167页。)

  梯形塔楼的外观与古代东方著名的齐古拉特有着不可争的联系(注:齐古拉特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祭祀塔——译者。)齐古拉特座落在主神庙旁,最高处是一座小庙。顶端的露台是不同的神秘的宗教仪式的活动场所,看得出,它同时还是祭司别具一格的天文观测台。梯形塔楼建筑形式的相似形式使研究者认为,阿尔登捷别塔楼是一座祭祀建筑。

  齐古拉特的顶部通常都保护地不好,顶端部分的复原一般都是依据一些间接的资料,首先是依据希罗多德对巴比伦齐古拉特的描述。

  建筑群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陵墓建筑,它们与阿尔登捷别出色的个人及集体莹地不同。这种区别首先就在于带有祭台和炉灶——祭祀圣庙的存在。圣庙的设计和两部分的炉灶延续了次新石器时代的传统,但圣庙里的房屋很多,每一间都不大。圣庙房屋内部与安魂祭祀有关是完全有可能的。在阿尔登捷别,葬式综合体是集体的较豪华的莹地,是专门为一些特殊的人准备的,其丧葬仪式很复杂,具有神秘意义的东西都是用金子和较名贵的宝石做成的,这就反映了被葬者所处的特殊地位。而在齐古拉特式塔楼建筑群中放进丧葬建筑,就使我们初步认为,这里是与祭祀中心的祈祷有关的人的墓地。被安葬者的数量及其性别构成(男女数量大致相等)证实了陵墓专供几个特殊联合起来的家庭使用,这些特殊的群体至少在葬式上与阿尔登捷别的其他居民不同。可能这是些祭司团体。在村落祭祀中心附近的住房可能是僧团居住的地方,在祭祀中心,人们还发现了三间式、面积为50平方米的房屋。该房屋在发掘初期被认定为“僧房”,而实际上它是主持祭祀仪式的人的府邸。

  如前所述,儿童一般被葬在住宅的地下。但在“僧房”的墙底下却埋着两个4-6岁和9-11岁的儿童。其陪葬品很丰富,说明被葬者是特殊社会阶层的,可能是僧侣家族的成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当代文化研究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卡舒巴]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
下一条: ·[艾志端]海外晚清灾荒史研究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