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汪涌豪]湮没在人群中的脸
  作者:汪涌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7 | 点击数:3188
 


  如果要问,这世界上哪国国民的同一性最大,我想应该是日本人。我曾无数次在九州各地的街头,看到行色匆匆的日本女性,从白领、主妇到学生,但凡拎包的,一例都将手柄勒在蜷曲的腕关节处。后一直游历到北海道,也罕见例外。推而广之,其他肢体语言甚至生活用语也都如此。譬如一个女孩猝遇美食、华服或帅哥,简言之,一切可陶醉之物,必定是耸肩握手加阖眼,并口中轻呼“喜啊哇噻”(日语“幸福”的读音),那脸上的表情,让人根本分不清孰莺孰燕。

  对这种高度的同一,外国人大都感到诧异。日本文化人类学之父石田英一郎指出,它与日本农耕文化所特有集团意识和群体认同有关。说得透彻些,是岛国的地理环境和单一的社会风习,养成了日本基层文化特有的“同质性”与“纽带性”,其过程的模式化和呈现的整一化,又使之带上明显的“型文化”特征。一个欣赏异域之美的旁观者,固然可以对其中呈现出的范式感大加称美,有许多初识者确实也在这样做。但它兼带有沉闷单调甚至强制压抑的另一面,却不是一掠而过的人所易察知的。对此,日本人自己并不否认。西方人编笑话,说同样面对海难,船长需用“跳下去就是英雄”、“就是绅士”或“就能赢得美人心”等不同的说辞,来鼓励美英法意等国人弃船逃生,但对日本人,只一句“大家都跳下去了”就已足够。这样的笑话,日本人听后,心里通常有一份拜服。不久前,早坂隆甚至还将世界各地嘲讽日本的笑话编集出版,一时热销的风头压过首相的新作。

  因为他们懂得,笑话可以轻松,但笑话背后的意指不该被轻忽。特别是当这种高度同一积习为传统,它实际存在的另一面,日本人是冷暖自知的。就以“村八分”为例,它说的是在群居的村落中,有谁违反群体共守的规则,必会遭到孤立与排斥。之所以称“八分”,是还勉强让出婚丧两分让其参与。你乍听之下不觉有异,待知道这种排斥之苛严与悖情,就不得不倒抽冷气。试想同住一地,日夕间无一人与你说话,甚至目光的交集也没有,是一种怎样的惩罚。倘不能一开始就入乡问禁,以后又注意抑性从俗,差不多就剩狼狈逃离一条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小栗康平根据宫本辉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泥之河》,对这种习俗就有反映。影片拿到西方,在几个大电影节上都获得好评。但一般观众不了解故事的背后,不过将其视作冷漠人性的残酷揭示而已,以致片名草草,也只用了日语的音译。什么“doro no kawa”,其实按好莱坞素好意译的习惯,它是可以译作“村规的界河”的。

  今天,类似的事情自然不会再有,但换一种方式,这种高度同一带来的集团性冷漠与排斥是否已经消失,连日本人自己都不敢肯定。从大处说,只消看看他们把外国人一例称为“外人”,就可知一二。与我们说的“老外”不同,这一称谓看似中性,内里却深埋着一种戒惕与排斥的意思。因为你的行事方式与他们不同,这令他们很难忽视并接受。当然,无论是戒惕还是排斥,都是非常有礼貌的那种。许多初到者每每被这种礼貌所打动,但知情的、包括那些已获准永住的人,往往会心生一种凉意,因为正是这种礼貌告诉他们:你还远远不能算进入。梅棹忠夫称日本是“黑洞国家”,光吸收外部,不敞开内里,是把话说到极处了。

  从小处说,日本人自己,对同一集群之外的“闯入者”,通常也取一种冷漠与疏远的态度,在会社、团地(意近中文的社区)甚至街头公园,这样的情形经常可以看到。它的好处是能增加内聚力,那种由一体感造成的团队精神,能让利益相关的日本人团结得像一个人。可随着年功制解体,工蜂式工作伦理崩溃,传统习尚的权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挑战,其中也包括对这种同一性的挑战。当然,长期的养成和习得,使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像西方人一样独任自我。端着一张公式化的脸,他们对上司和先辈仍然谨慎地用着敬语,租屋或搬家仍然主动地拜访邻居,但心里早已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主流社会的排斥。有些人抗争了,结果并不理想;更多的人无力抗争,于是在公众场合端着公式化的表情做大家,在独处时放纵狂野的内心做自己,乃至拒绝社交,用极端的排他与自闭表示个人的坚持,就成了唯一可做的选择。其中尤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也即战后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为甚。这群人眼下被日本社会称为“团块次代”,他们大都困顿潦倒,但偏生又极重视照自己的意思活。由于自知不能见容于人,所以也无意容忍别人,哪怕是所爱的人。结果,直接促成了《读卖新闻》一开年所预告的“新难婚时代”的到来。可这又能怪谁呢?都说含情不是爱,投入才是。面对着隔山隔海的人心,爱情已不产生快乐,婚姻更会断送人生。情根一动,即为祸苗。还能用什么理由说服他们走出自我呢?

  所以,繁华的街头,你能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疾行着的“活动城堡”。外面看去,表情神态仍高度同一,但其实他有可能只热衷在“扒金窟”(一种搏彩游戏场所)玩电子游戏,或在便利店看廉价杂志,甚至蜗居在六帖半(帖是传统榻榻米的基本组合块件,日本人常以此计算和室的面积)里集动漫书,做“御宅族”(日本人对沉迷于动漫游戏等虚拟世界并感到极度满足一族的称呼),与私人博客、同人杂志或游戏漫画人物为伍。老人们迷惑,那里边有什么呀,居然能让人这样的无暇外骛?对此,他们通常不作解释,解释了也没用。你能相信那里边确实可以托庇灵魂,确实有比现实更让人着迷的生活吗?日本社会似乎从来就缺少项莲生这样有性情的人,项氏曾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御宅族”的人生态度与之有些相似。

  由此,他们的孤独感不免越来越深,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内向。不过,这使得他们又有了一张新的高度同一的脸,那种集体性的淡然甚至漠然,你很少能在其他地方看到。社会评论家大宅壮一曾说:“男人的脸是履历书”,现在这些男人的脸严肃得都快赶上扑克,正提示着他们的内心已孤冷到什么程度。间或的狂浪作谑,行令传杯,根本不足以使其回暖。所以酒在舌底,渴留在心底;鬓际有风,心被铅压得密不透风,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再看看女人,也差不多如此。在人前她们留意着动气与忍性之间的得体,人后也开始酗酒,也轻愁薄醉甚至烂醉。用朦胧的醉眼看杯底的自己,虚幻啊,那张属于自己的脸在哪里。这样感叹着,酒醒后的她们再回到人前,表情不免也漠然起来,笑容越来越少,即使笑起来,也让人难以捉摸。

  英国人拉夫卡迪奥·赫恩上个世纪一直住在日本,在所作《日本人的微笑》一书中,他感叹日本人难得一笑,即使笑起来也多暧昧。倘若他现在还住日本,必定更加困惑,因为在现时,那里的笑都已无关内心了。为叫你明白,可以打个比方。譬如选美,哭是胜者的特权,而出局的是不是只能笑?

 

  文章来源:文新传媒-文汇报 2007-07-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信息社会标识性的变化
下一条: ·[王文章]《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序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