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信息社会标识性的变化
  作者:佚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7 | 点击数:8749
 

  与传统社会相比,信息社会的社会形态肯定发生了一些独特的变化,一定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信息生态系统。借此机会,我们不妨一起试着对其进行探究,希望能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刻画。

  首先,我们将信息定义为比特。接着,从社会生产,而不是社会消费的角度定义信息生态。这样,因工作目的,以信息或信息设备为操作对象的人群、组织、产业及行业构成信息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信息生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由四个子层组成的结构。

  第一层是信息设备及通用软件制造开发层,第二层是公共信息基础设施运营层,第三层是信息系统建设维护层,第四层是信息运营层。

  微软、IBM、联想、英特尔等属于第一层。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这类通用软件的作用与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很相似,它们是通用的,不需订制,都是处理信息的基础装备。这一层与传统术语中的信息产业最为接近。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Intenet、域名解析机构、广电网等属于第二层。第一层所提供的装备在这一层中组装成信息基础设施,为社会提供信息传输、存储等公共服务。

  种类繁多的咨询实施公司、系统集成商、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各类组织中的信息中心、网站负责数据中心的部门等属于第三层。这一层将在从第一层得到的装备和第二层提供的基础设施上,建设并维护一个服务于一个组织、一个行业、一个地域的、特质化的信息系统。这一层常常也被归入信息产业,但其任务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最后,一切以工作为目的,在第三层所提供的信息系统上操作信息的人、组织、行业都可以归入第四层。如果一个组织、一个产业、一个行业里的大多数人,不管他们的具体职位是什么,只要其工作需要从电脑上获取或输入信息,那么,这个组织、产业和行业就应该属于信息运营层。按照这个定义,百度、银行、沃尔玛超市、呼叫中心等都处在信息运营层。正是在这一层上,最终达成了信息性便利和信息性丰富,实现了信息社会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信息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另一个标志性区别就是存在一个传统社会所没有的信息生态系统。在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信息系统逐步替代文书系统,必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卷进信息运营层,进入信息生态。

  工业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农经济解体后,所有人都成为直接或间接的商品生产者。可以想象,与工业化进程相似,信息社会的发展,最终将把全人类都融入信息生态,全体社会成员都将在信息生态的某一层位上确立自己的位置。那时,传统社会就完全演变成了信息社会。(来源:计算机世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2009年09月21日 17:0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是东亚读书共同体,不是东亚文化共同体
下一条: ·[汪涌豪]湮没在人群中的脸
   相关链接
·[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特征及其功能·[察应坤]沙土褯子考证
·邵凤丽:《朱子<家礼>与传统社会民间祭祖礼仪实践》·[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
·[李国江]传统社会春节禁忌的利益取向及功能·[张娜 高小康]后工业时代手工艺的价值重估
·[文忠祥]传统的现代面相:传统青苗会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讨论·[彭庆军]论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
·[路遥]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之考察·[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
·[刘爱华]走出“围城”:网络媒介下民俗文化资源观的形成·[张多]信息社会与现代民俗学发凡
·[邓大才]如何超越村庄:研究单位的扩展与反思·[张勃]七夕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
·[方旭东]从差序格局到差序场·[李公明]让创造和了解本地历史的人……写自己的历史
·[萧放]传统社会家训族规的历史形态与社会功能·[张勃]从我国传统社会官方与节日的关系看当下语境中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
·[萧放]从成年礼的传承变异看传统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示范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