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美]司徒琳 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上下)
  作者:[美] 司徒琳 (Lynn A.Struve)   译者:赵世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12 | 点击数:10515
 

书摘

  指责万历皇帝用人无道,努尔哈赤力图以辽东汉人百姓所能明了的语言解释他的成功:明君依据上天之意,顺上天之心而治,狂傲的昏君则不然。照此逻辑,因为中国皇帝不再是有德的明主,满洲对辽东的征服并非违背天意,相反,而是顺应天意。换言之,按照中国最基本的政治信条,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为德行。大约在1630年,努尔哈赤在一次谈话中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推理,他举出了桀、纣、秦始皇和其它人的例子,不仅斥责万历皇帝,还包括以前的建州对手,像哈达部的王台、乌拉部的布占泰,他们因贪婪嗜酒而“无道”①。

  在援引历史时,最重要的概念是帝国不属于任何个人,或任何民族。皇太极于1637年写信给朝鲜王时说,“古人言,‘天下并非任何个人之天下,天下属于所有民族,属于最有德行之人。’所以明朝的洪武皇帝兼并了周边国家,在金陵奠定了自己的“英名”(即年号),然后从元朝手中夺取了帝国“(《旧满洲档》,第10卷,第4631页;《满文老档》:太宗六,卷2,第905-906页)。换言之,像洪武皇帝这样的贤明之君为万历这样的昏君所继承;同样,像商纣王和秦始皇这样的祸国之君为周文王和汉高祖这样的贤明之君所取代。因此朝代兴衰轮回,永无尽头。

  在这样的宏观历史观念下,集中导致了明朝灭亡和“满洲征服”的17世纪中国的各种问题,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实力和扩展的长期而上扬的曲线图上,只是短暂的一次下挫。它们是一次短暂而剧烈的世界性财政危机的支脉,也许因不利的气候变化而更加恶劣,而导致此次世界性财政危机的原因,是银锭供应和流通的一次突然的异动(弗兰克,1998,第246-247页)。弗兰克不大理会17世纪欧亚大陆总危机的说法,这为明清中国保留了一幅400-500年霸权周期的合乎节奏的图景,而这个霸权周期是可以回溯到公元前1700年的。这一看法是他和盖尔斯在1993年提出来的。直到18世纪中叶之后,亚洲就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而言,才在19世纪早期进入了周期性的下滑,而中国是亚洲中最后显现这一下滑的地区①。西方由于从新大陆获取金银而使自己大发横财,所以直到此时,它才能够买到通向支配觊觎已久的亚洲贸易的门路,并因此开始了当今这个欧美超级霸权的周期,而破天荒地以北大西洋为核心(弗兰克,1998年,第5-6章)。在这幅图景中,无论中国是哪个朝代在统治,这一“金银通货论调子的单色”(阿德斯亥德,1999年,第1274页)都是无甚分别的。

  对世界体系论有几种典型的批评,或说其特点是过于狭隘的、单一经济因果的解释和值得怀疑的整体论假设,或说它没能充分地对这个周期进行实证,在史实上还经常出错,等等(山农,1989年,第6章),这些批评一直被用来针对弗兰克的非正统世界体系学说。而弗兰克本人则呼吁对诸如收入分布、要素成本、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更为比较性的研究,以检验其周期的可:靠性。仿佛预料到这一暗示,有若干对中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进行实证性的历史比较出现了,结果这些历史比较一方面支持了弗兰克的研究,另一方面又质疑了他的研究。

  王国斌的《转变的中国》(1997年)和彭慕兰的《大分流》(2000年)都对中国和欧洲进行了复杂精细的比较。他们都试图解释为什么在19世纪以前欧亚大陆的两端在几百年中的发达程度都比较接近,但欧洲却单单以与人们的直觉和预期相反的许多方式,突破了在两个地区都同样明显存在的斯密型和马尔萨斯型对成长的限制,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持续人均经济成长与扩展的体系的核心。即,他们试图解释为何是欧洲,而非中国,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成为工业化的和“现代”的捷足先登者。王国斌和彭慕兰都把中国视为出色地应对世界上的所有发展中地区都将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的国家。这些问题主要是基于逐渐严重的食品和燃料资源短缺基础上的人口压力。另外中国还要应付19世纪行政效率减弱的问题。但二人都反对中国在19世纪最终屈服于环境耗竭和人口过剩,只好靠20世纪生产关系的西化来挽救自身这样的说法。相反,清代中国被描绘为在日益具有挑战性的生态条件下引领着广袤版图和众多人口达到几近完美的前工业化社会经济繁荣的顶峰。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几百年内经济安排、政治结构和国家机器建设最佳化的结果。无论按照任何客观的标准,这些举措在肇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帝国王朝秩序的最后几百年中仍保持着合理性。

  但在强调超越、威胁和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的欧洲现代性的形成时,王国斌和彭慕兰却产生了分歧。王国斌认为,在与中国经济依然相似的欧洲经济同欧洲、而非中国所发生巨大变化的政治条件之间(变化的结果并非明显更有效),存在着互动,他强调的是这种互动中的偶然性;彭慕兰则在把偶然性贬损为一种解释方式的同时,强调欧洲人因进入新大陆而获取的横财及其与加大开采矿物燃料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新旧大陆间咄咄逼人地追求武力海外商业贸易的作用。

  王国斌和彭慕兰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比弗兰克更为广泛地考察了各种要素。他们在清代发现,中国的某些核心区域,与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可供比较的地区一样,一直是最成功地将人类活动前工业方式的可能性最大化的地区。考虑到中国在版图和人口方面都具有大得多的规模,人们可以推断说,清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成功的政权。但无论是在王国斌还是在彭慕兰的概念中,清的秩序都并非是有重大意义的新秩序。特别是王国斌强调了中国周而复始的“农业国家的再生产”,及其在回应经济扩展与经济收缩周期时的变迁。在长时段中,这些周期产生了更大规模的经济,这个类型在经历了公元1100年的唐宋变革期之后,尽管出现了金、蒙古和满洲的入侵,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他承认,与明相比,清具有更强的军事侵略性和扩张性(1997年,第95-96页)。而彭慕兰,对他来说,则沿着他的分析思路,引证了某些影响中国表现的清的政策和取向,比如政府更大规模地卷入和拓展到中亚、而非海上贸易的范围(2000年,第173、203页)。但是,和弗兰克一样(而与本书的几个作者形成对比),在王国斌和彭慕兰的大历史研究中,无论明还是清(的确,无论17世纪是否发生过王朝更迭),几乎都是无关紧要的。  

  后记

  本书的翻译出版酝酿已久。

  1999年,司徒琳教授在美国印地安纳大学主持召开了“世界与中国时间中的清的形成”讨论会,除了美国学者提交的会议论文外,我和杜正贞合作的论文也提交给了会议,因此我比其他读者更早接触到了现在这两本书中的大作。我以为,这些作品代表了美国清史研究中的某种新的动向,因此,当司徒琳教授在会后联系会议论文英文版著作的出版事宜时,我就向她建议,将这些成果翻译成为中文,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也许是有益的。

  当时,一些作者对其作品翻译成为中文并未表示出兴趣,原因可能在于近年来国内的一些翻译作品质量着实堪忧,不能为人家的原作增色,反使其面上无光,于是此议就暂时搁置下来。后来司徒琳教授再次访问中国,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确感此书还是有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必要,经过与所有作者协商,此书的中译才重新提上日程。

  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作者的错误,我们会按原样译出,并加译注加以更正。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欧林]艺术、遗留物和身份技巧
下一条: ·[卡舒巴]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李扬 谢亚文]万唐人物:明清以来英美世界中国民俗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李华文]从官帽顶石演变看元明清时期多民族物质文化交流·[江晨怡]以“保”为家:明清以来台州松门卫城的信仰空间研究
·[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
·[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
·[张可佳]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碧霞元君信仰的载体及其功能·[徐宝成]明清易代:惠世扬形象的多维建构
·[杨志敏]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应对瘟疫民俗活动考述·[任雅萱]民间的“正统”:明清时期姜太公风物传说的时空结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