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西南农业文明的国家政权产生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总结了“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一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置,为了维护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交纳捐税。这些特点,在彝文古籍所记载的农业经济国家政权产生过程中都有明确反映。
在西南农业文明国家政权的产生过程中,一位远古英雄支嘎阿鲁(支呷阿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出自彝族武*[棘+火]氏第三支,父子连名为第七代,根据《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的记载推算,支嘎阿鲁生活的年代迄今至少有4000多年了。其活动范围在今金沙江两岸的云贵川三省毗邻一带。[9](P1)
“地人”支嘎阿鲁,处于部落联盟首领“天上慈耿纪,在天上掌权”的时代。当时出现了“为收大量赋税,管理大地,为收大量租粮,不知地四至,不知土四至”的情况,即面临按照地域划分居民的需求。为此,“要在地上找能人”,以测量大地。要求在大地的东西南北中,都“定一方方位,划一方区域,设一个标志。”①于是,“支嘎阿鲁哟,手持测地杖,跨上飞龙马,重新测量苍天,重新测量大地。大风闪在一旁,大雾不敢挡道,大雨不敢下来。支嘎阿鲁哟,量了北面的天,测完南面的地,快速胜飞鸟,来到了中央,回到了能弥。”[9](P134—115)就终极原因而言,国家是生产力发展与阶级对立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人们往往把军队、法律、监狱、城池、宫殿等专政工具作为国家产生的象征。而彝文古籍却展示出西南农业文明国家政权产生的一种具体模式,即与征赋税、建粮仓等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在“有荞即财富,一度威势大”的时代,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受古代传统影响,水西宣慰司就一直下辖十三个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组织则溪。民国《大定县志•土官制》云:彝族君长“分其地置则溪,则溪者,译言仓也。”
《物始纪略•东南西北的四大仓》明白地把阶级、政权、统治与粮仓联系起来:“宇宙的四方,住四君四臣。……凡间始九姓人,绸绵的租赋,金银的租赋,五谷的租赋,散堆在四方,没有仓装赋,没有仓装租,不便于征赋,不便于收租,成这个样子。造天的什父,说这样不好,宇宙的四方,要置四大仓,做装赋的仓,做装租的仓。宇宙的东方,什氏灵巧工匠,勺氏多艺工匠,修一栋房屋,设一架大仓;宇宙的西方,武氏灵巧工匠,多艺的工匠,修一栋房屋,安一架大仓;宇宙的南方,尼氏灵巧工匠,能氏多艺工匠,修一栋房屋,安一架大仓;宇宙的北方,鲁氏灵巧工匠,朵氏多艺工匠,修一栋房屋,安一架大仓。这样做以后,宇宙的四方,缴租如蚂蚁行,征租似牛出圈。在房屋正堂,设下大仓,纳租慎如白鹤。契约字据,好象树叶落;木刻和竹筒,堆积如柴薪。天管一切赋,地收一切租。产生所有大仓,就是这样的。”[3](P226-230)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服饰各异、发式不同的数十尊青铜雕像,及《尚书•牧誓》和《逸周书》“辛荒伐蜀”的只言片语记载,显示着上古西南多民族成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就如《彝族源流•前言》所总结:“历史上的彝族社会,曾形成过称‘米’的较统一的社会政治体系,如‘武米’、‘武哲米’、‘笃米’的时期,并曾使用过统一的天文历法、统一的文字,而后出现的才是以‘祖’为代表,各自为政、互不号令、各部都以自己为中心的局面。”②
彝文“米”即“王”的意思。根据《物始纪略•“吐”分七勾则》记载,大约从商周至战国,在今川滇黔广大地域内形成了各以1座“大城”为中心的16国,颇似城邦国家。武米为各国的“天子”即盟主。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洪水泛滥时期。各国分布情况为:“武分十六国,西边四武国,塞迟大城,在塞迟国南;举骄大城,在色吞国中;蒙唢迂旬,在蒙唢国边境;投帕洱海,在葛鲜国中,都是武氏国。北方四武国,垓垓大城,在窦尼国上方;霭扎大城,在德晋国中;能沽大城,在能沽国边,都属武国地。东方四武国,上是羿尼国,武雅苟所图;垛垓大城,在武舍国边境,阿哺待国毗邻;葛卓大城,在武斯国边境,是陀尼之国。南方四武国,则国和虎国,武笃国,毗邻纠伦国,下面亥笃国。”[4](P249-352)
在武米16国并存的格局解体后,西南民族分化与重组加剧,各自独立发展,形成《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彝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 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译.物始纪略(第三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3] 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译.物始纪略(第一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4] 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译.物始纪略(第二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
[5] 杨凤江.彝族氏族部落史[M].昆明:云南出版社,1992.
[6] 冯元蔚.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7] 李八一昆、白祖文、白刊宁.孔昀、李宝庆.尼苏夺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
[8] 王子尧,康健.彝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9] 阿洛兴德.支嘎阿鲁王[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
(原文刊于《中国农史》2006年第25卷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