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罗庆春]穿越母语:论彝族口头传统对当代彝族文学的深层影响
  作者:罗庆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4 | 点击数:14253
 
第三,以酒神文化精神为主领的开放传统。德国诗人哲学家尼采曾深入分析过文化的两种精神类型:酒神文化精神和日神文化精神。后者重理性、重思辩、重长时间的生命积淀与沉凝,形成一种追求恒定和实证的传统。而前者重感性、重激情、重感性生命瞬间的辉煌,具有一种内在的开放品质和相沿已久的开放传统。我们认为,几千年的彝族口头传统,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自足而封闭的母语口述诗史,有它与生俱来的阅读屏障和认知局限。但是,从其叙事传统内在的审美意趣、精神旨归、宗教意蕴,以及无比自觉的生命意识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酒神文化精神为主领的开放性的文化传承模式和精神创造体系。我们只要设法贴近彝族传统文化的原始根脉和精神主流,就随时能领略到它那来自先民依凭母语的智慧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切体察、自觉熔炼后的通达与彻悟,表现出这一文化精神特性中质朴而真挚的开放品质。这种开放品质在彝族当代文学创作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形式: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意识形态话语完全支配下的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向十分典型而激越的时代内容的“开放”,以及母语叙事传统向汉语叙事现实的靠拢与转移。例如吴琪拉达明显带着彝族传统思维与表述程式的汉语诗歌;再如阿鲁斯基那些“旧瓶装新酒”式的母语“新诗”。都是一定程度地秉承了彝族口头传统深处那种以酒神精神为主领的开放品质,同时又被时代扭曲和重塑的结果。二是已经经过了“重新选择母语”这一很难以自我意志去改变的历史遭际后的彝族新老汉语作家诗人们毅然放弃(也只能放弃)本民族母语,自在地接受第二母语——汉语及其以汉语为载体的新时代新文化的孕塑,自觉地选择汉语来进行新的社会历史语镜中本民族生存与发展命运的文学书写。与此同时,他们通过汉语的认同与运用,更大可能的接受了异族文化、外域文化及时代新文化对其文学创作全过程、多层次的影响。这里除却时代历史所迫之外,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表现了彝族传统文化精神中所具有的历久弥新的博大情怀和开放姿态。诚然,在彝族汉语文学繁荣的背后,同样隐藏着那些良知自觉的写作者们心灵深处一直承受着丧失母语、丧失母文化深度感受与对话能力后,灵魂潜渊无尽痛苦与莫名恐惧的煎熬。李乔、李纳是这样,吉狄马加更是这样:“我是这片土地上用彝文写下的历史?是一个剪不断脐带的女人的婴儿”[12]。如此深刻的自省与焦灼,正是人类文化传承与思变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综上所述,由于口头传统透示出彝民族历史纵深那生机盎然、鲜丽活泼、恒久承袭,具有巨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和原创性的族群表达之根;透示出彝族母语生成与演化历程所固有的稳定性、承惯制及其特有的穿透力。在当代彝族母语“元叙事”全面受损、口头诗化叙事传统濒于中断之际,口头传统的文化心理、精神品质、思维习惯仍以新的方式甚至是新的语种(汉语)形式,通过作家诗人们“书写与差异”、意识和无意识的接续或转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生存与发展语境中,在走向“重新选择母语”的民族文化命运的新的历史关头,依然穿越母语、穿越单一文化精神圈限,对当代彝族文学创作乃至当代彝族文化建设产生一脉相承的深层次影响。这也许就是人类精神文明传统本身的复杂性所在。
 
[1]巴莫曲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以诺苏彝族的口头论辩和史诗传统为例》,《文学评论》2004(1),147~155页。
[2]仅有个别学者从口头传统角度关注过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创作,见巴莫曲布嫫:《倾听一种声音──中国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文化语境》,载《两岸女性诗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诗艺文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第1~22页。但这种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在我国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界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题讨论和个案研究。
[3]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尔<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1页。
[4]转引自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1页。
[5]亚里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北京第3次印刷,第28页。
[6]巴莫曲布嫫:“以诗论诗──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整体表征”,见其著《鹰灵与诗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1~14页。
[7]瓦雷里:《诗与抽象思维》,转引自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第78页。
[8]巴莫曲布嫫:《画骨传统与文化渊流──彝族毕摩巫祭造型艺术探源》,《民族艺术》1998(3)。
[9]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447页。
[10]参见举奢哲、阿买妮等原著,康健、王子尧等翻译整理:《彝族诗文论》,贵州人民出版社。
[11]托马斯.卡莱尔:《记英雄和英雄崇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5月第一版,第11页。
[12]吉狄马加:《自画像》,见《吉狄马加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第102页。
(原文刊于《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 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彝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苑利]《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下一条: ·[东人达]从彝文古籍探索西南农业文明的起源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