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卢万发]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
  作者:卢万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4 | 点击数:14142
 

 

[内容提要]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早期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进入阶级社会后,彝族社会主要靠家支来维系。各个家支为了生存,就必须重视教育。毕摩作为彝族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便常常被家支头人请去做教师,并成为头人的幕僚。因此,家支教育中浸透了毕摩文化,而毕摩文化也对家支统治及森严的等级制起到了维护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家支教育不存在了,但毕摩文化对彝族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还远未消除。 
[关键词]毕摩;毕摩文化;彝族教育家支;等级制

文化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因此,关于文化界定的各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对彝族毕摩文化的理解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尚无定论。有人说:“毕摩文化是各类巫术、彝文经典的综合体”。也有人认为:“毕摩文化包括彝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哲学、风俗、伦理、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内容,而原始巫术与宗教经典,是毕摩文化的核心或基本部分”。中央民族大学致力于彝学研究的巴莫阿依博士则认为:“毕摩文化是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鬼神信仰和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本文主要研究四川凉山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的关系,故对毕摩文化的界定不作探讨。
 
一、古代彝族的教育
 
彝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曾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阶段,公元1-3世纪,大部分彝族先民都进入了奴隶制阶段。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各个方言之间虽有较大差别,但语法结构基本一致,同源词汇可达50%左右。彝族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一个部分,起源于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上彝族人民没有创办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这不等于彝族没有古代教育。彝族古代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相当丰富和完备的。至于毕摩活动只是彝族先民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
1.教育形式古代彝族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常常是边做边教、边做边学,生产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讲故事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教育方法之一。
2.教育内容彝族古代教育的内容反映了彝族先民不断提高的认识轨迹,涉及了彝族当时的世界观、伦理观、婚育观和文学艺术观。凉山彝族古代三大文学名著《勒俄特依》、《玛木特依》、《阿莫尼惹》集中反映了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勒俄特依》(意为《创世论》),这部史诗主要讲述的是天地的形成和物种起源的故事,同时记录了彝族社会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进程。几乎在《勒俄特依》认为天地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开辟”而成的同时,彝族哲学名著《宇宙人文论》却认为天地万物是通过宇宙自身某种元素的自行演变而成的。因此,古代彝族存在着创世论与演化论两种对立的自然发展史观。
彝族古代十分重视伦理观念的教育。著名的《玛木待依》(意为《教育训世经》)全面反映了当时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区别,对社会各阶层的日常行为都做出了严格的规范。如提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主张勤俭节约、舍己为人;坚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称颂诚实忠厚,反对虚伪轻浮;要求人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等。尤其对君臣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长幼关系和等级关系做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也离不开教育活动,任何时候,教育与生产劳动都是相伴而行的。古代彝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长期处于焚林而稼、设陷而猎、牧养备食、生火祛寒的状态。其中火的应用尤为广泛,因此成了崇拜的对象。当时生产劳动方面的教育就有传授如何用火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内容。此外,由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彝族自身的繁衍也居于重要地位。因此,婚育方面的教育也显得特别重要。如有谚语:“娶妻取德不取貌”,“夫妻和睦,才能五谷丰登;宗族团结,才能人丁兴旺”。并坚决反对近亲结婚和早婚早育,明确指出“三代血亲,儿孙丑如猴”、“嫩山堪结果损枝叶,美少女早产伤姿容”。
3.古代彝族教育的特点综上所述,古代彝族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思想模糊混沌,表现为唯心主义与朴素唯物主义并存,迷信与科学同在。二是男女受教育的机会均等,男尊女卑的思想尚未暴露出来,并且教育的责任主要由妇女与年长者担负。三是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四是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其中,口耳授受和师傅带徒弟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教学方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吴定安]漫论族谱的收藏和研究
下一条: ·打花鞭:陇上民间鞭舞谁传承
   相关链接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唐钱华]身体、命位与根骨
·[杜梦甦]凉山彝族毕摩仪式音乐形态研究·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巴莫曲布嫫]活着的经典:凉山彝族毕摩文献的独特文化价值·《祖灵的祭礼:彝族“尼木撮毕”大型祭祖仪式及其经籍考察研究》出版
·《阿诗玛》国家级传承人毕华玉毕摩辞世·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编译完成
·毕华玉:开“心灵药方”的毕摩·[巴莫曲布嫫]语言的魔力:凉山彝族咒经的意义指归
·毕摩文献:入选名录,并非终点·彝族毕摩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蔡富莲 陈波]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尔果》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比较研究·跨越时空的交棒
·[刘小幸]生命、团结与繁荣的庆典·[谢国先]试论毕摩与梯玛的现实基础及合理性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出版
·[巴莫曲布嫫]神图咒符与仪式象征·毕华玉:一位毕摩的使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