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吕微]2001年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吕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9-02 | 点击数:19897
 

  在南方少数民族民歌研究方面,有唐松涛《独具特色的白族民歌》(233),徐祖祥《云南瑶族歌谣的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234),杨新明《万里瑶歌同出一源——我国瑶族传统民歌旋律的比较》(235),刘长瑜《海南黎族民歌的发展及多样性》(236)、《海南黎族民歌的演唱特点初探》,(237)樊敏《试论布依族民歌的语言特色》(238),黄洁《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239),林贵雄《论壮族民歌特点在创作中的保持与创新》(240)。

  对于汉地民歌研究,有蒋立《浅论同宗民歌〈孟姜女〉调在我国南、北方变体中的异同》(241),徐元勇《我对“同宗民歌”的认识——与冯光钰教授商榷》(242),刘正维《令人惊叹的共同音乐特征——鸟瞰民歌“绣荷包”》(243),胡哗《豫西民歌的种类与艺术特色》(244),翟杰《豫西民歌的种类与音乐特色》(245),葛春先、钞艺娟《南阳民歌的种类及音乐特点》(246),于洁《连云港地区民间小调的基本特征》(247),吴红非《浅析江苏民歌〈杨柳青〉的音乐结构特征》(248),周红波《鄂南地区民歌初探》(249),陈正平《劳动歌谣震山河——“巴渠民间文学、民俗研究”之十》(350),袁征《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251),严冬《贵州汉族民歌的常见结构》(252),关增岭《滨州的民间传说与歌谣》(253),田青《民歌恰是穷乡好》(254),罗马《一首广为流传的贵州民歌的诞生》(255)。

  赵塔里木本年度发表三篇研究东干人民歌的论文,即《中亚东干人关于民歌的概念和分类法》(上)(256)、《中亚东干人关于民歌的概念和分类法》(下)(257),以及《在中亚东干人和中国西北回民中流传的民歌——〈高大人领兵〉的异文比较》(258)。

  在民歌研究学术史方面,本年度有刘锡诚《刘半农:歌谣运动的首倡者》(259)、陈泳超《刘半农对民歌俗曲的借鉴与研究》(260),江胜清《论40年代解放区民歌体叙事长诗》(261),覃剑萍《韦拔群开创新民歌》(262),黄毅《了解毛南文化的理想窗口——评〈毛南族民歌〉》(263),张佳生《评〈锡伯族民歌集〉》(264)。

  在民歌理论方面,有南利华《流行歌曲与传统民歌之比较》(265),皮晓彩《对中国民歌的再认识》(266),张世成《论中国民歌的爱情题材及其艺术特征》(267)

  (三)民间戏剧、童话和“说话”

  民间戏剧和民间童话是近年民间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本年度此一方面的状况仍然未见多少改观。王政尧《清代民间“关戏”的不断发展》(268)。徐新建《从仪式、戏剧到民俗——简论〈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的出版》是对《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一书的评论,此外尚未见到其他论文(269)。

  讨论童话的文章本年度也只见到一篇:肖远平《民族民间童话中的“善恶报应”观念简论》(270)。

  蒋先伟《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271)也是本年度唯一一篇讨论民间“说话”艺术的论文。

  (四)谚语及其他民间语言艺术作品

  与民间戏剧相比,谚语研究的成果数量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本年度讨论古代谚语的论文有朱大银《〈诗经·大雅〉中谚语的引用及其认识价值》(272),而更多的是研究当代民间谚语的,如过伟《广西谚语特色的理论思考》(273)、《广西民间谚语论》(《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前言)(274),黄中祥《哈萨克谚语的修辞特征》(275),陈正平《巴渠民间谚语、歇后语、谜语——“巴渠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之十一》(276)。

  在谚语理论研究方面,有王勤《谚语的民族性》(277),茹娴古丽·木沙《谚语与格言中反映出的民族文化异同》(278),邹浩《汉英谚语的表现力与思维方式及文化观念》(279),温朔彬《实践里的智慧 生活中的哲理——试论汉语谚语的哲学思想》(280),杨万娟《论谚语和它近邻的种属分界》(281),刘新义《从一组有关言语的谚语看人类共同的言语观》(282)。

  在其他民间语言形式的研究方面,有张天堡《中国民间反切语简论》(283),莫道才《〈大招〉为战国时期楚地民间招魂词之原始记录说》(284)。

  五、民间文学研究总论

  本年度,总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论文有:俸俊馨《试论傣文对傣族民间文学繁荣发展的贡献》(285),谷因《简论布依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286),李晓丽《藏族韵文体民间文学中的民俗因素》(287),毛巧晖《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透视》(288)。

  在民间文学史研究方面,本年度有吴海鸿《回族文学的萌芽——唐宋回族民间文学》(289),陈许《美国民间文学述评》(290)。

  在民间文学思想史、学术史方面,有曲杏春《论〈史记〉与民间文学的关系》(291),肖振宇《论民间文学对〈史记〉取材的影响》(292),刘中文《论刘勰的民间文学观》(293),黎敏《郑振铎对民间文学诸体裁的研究》等。(294)刘守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历程》认为:“以科学方法采录研究民间文学的学术活动兴起于‘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后将它纳入政府文化工作范围。八九十年代在全国普查基础上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使采录和研究工作形成热潮,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正走向成熟。开发利用民间文艺资源的美好前景和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危机均令人关注。”吕微《论学科范畴与现代性价值观——从〈白话文学史〉到〈中国民间文学史〉》指出:“学科对象的逐步明晰化既是学科自觉的标志,也是学术史研究的基本问题。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价值倾向使用不同的价值范畴,学科历史由此而演进。现代知识逐步片面化和绝对化(学科分化)的过程只是现代理性建立自我权威的知识手段,现代理性反求诸己,就实现了其强加于人的统治。”(295)吕微还发表了《民间文学:现代中国民众的“道德-政治”反抗——欧达伟〈中国民众思想史论〉对〈定县秧歌选〉的研究之研究》(296)。此外还有陶阳《我与民间文学》(297),过伟《岭南挖井五十冬——漫议民间文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之发展轨迹与研究心态》(298),过伟《论姜彬的区域民间文化研究》(299),梁贤之《夏明翰与民间文学》(300)。刘锡诚《关于当前民间文艺的几点思考》指出:“中国民间文艺源远流长,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计划以及围绕着集成而开展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为标志,进入了‘后集成’时期,因此推动了神话学、史诗学、民间文艺学等领域的学科建设,前景看好。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人才流失、调整失衡等一系列隐忧,有待进一步加强。”(301)民间文学理论的总论和专论性文章,本年度只有陈金文《民间文艺审美论纲》(30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高荷红]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年鉴
下一条: ·[薛洁]1996-1997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