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段宝林]季羡林先生与民间文化
——忆季羡林老师
  作者:段宝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2 | 点击数:8040
 

  季羡林老师不幸离开我们了,这是难以想象的事,心中感到极大的哀痛。这是东方文化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也是我们民间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

  季羡林老师是我东方文化的启蒙老师。记得是1955年吧,北大开了一门东方文学课,这是从未开过的一门新课,是作为东语系系主任的季羡林先生的一个创举。我们知道,季先生是北京大学东语系的创建者,1946年从德国留学归来就被胡适校长任命为东语系系主任。创业维艰,开始时语种不全,后来逐渐增加,到1955年,主要语种都有了,但文学研究尚需加强,于是季先生组织了这门课,由各语种的老师分别讲授,而季先生则讲第一讲总论,讲述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使我们了解到过去只学西方文学而不重视东方文学是不对的。讲得深切感人,令人难忘。

  季羡林老师对印度文学是深有研究的,但是他却安排金克木老师讲印度文学。他与金先生关系很好,绝没有那种“同行是冤家”的矛盾,在季先生领导下,金克木先生意气风发写了许许多多文章和著作。季先生这种君子之风,体现了一种中华美德:君子成人之美。在我的印象中,凡是对人民有益的美事,季先生都热心支持,表现了一种崇高博大的胸怀。与那种当今文坛、学界屡见不鲜的妒贤嫉能、排斥异己的小肚鸡肠根本不同。季先生是真正学者的楷模,这种君子之风,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写得很好。从青年时代,他的散文就写得很美。他有一颗艺术家敏感的心灵,对人世间的美景、美德、美事等都非常敏感,善于用优美动人的语言把它们写成散文,用以弘扬人性之美、精神之美。即使在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例如在当系主任和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时候,他的散文创作也从未中断,甚至可以说他的散文几乎都是在繁忙之中写成的。

  我曾经问他,工作那么忙,怎样挤出时间写作呢?

  他说:“在走路时、会议的空隙中构思,回家写在纸上。每天早晨4点到7点是最安静的,没有会议、电话和来访,我的文章、著作和翻译,多是在这段时间里写出来的。”季先生几十年来,每天4点有时甚至3点就起床工作,当人们还在熟睡之中时,他已经开始写作。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学着季先生的样子,开早车而不开夜车,但是总不能每天4点就起床工作,只有写重要文章时才4点起来,一般要到5点才起。早晨精神好,效率高,写作既快又好。

  季羡林先生特别重视民间文学,这一点给我印象极深。

  1981年1月,当我的教材《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他当时是主管文科的副校长,已经看到了样书。我去看他时他非常高兴地对我说:“谁说没有好书呢,这就是一本好书。”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的许多工作都无例外地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没有恩师季先生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1982年12月是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60周年,我们决定开会纪念,我去找季先生时,他一口答应、全力支持。他通知校长办公室在未名湖边的临湖轩开纪念会。此会由他亲自主持,师生几十人参加,开得非常隆重,学校特别派车进城去接来了90多岁的常惠先生(《歌谣周刊》主编),80多岁的杨堃先生、钟敬文先生、杨成志先生、常任侠先生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负责人贾芝先生、民族学院的马学良、罗致平等老先生,北大的王力先生、吴组湘先生和林庚先生都兴致勃勃地出席纪念会,并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会上由我宣布北京大学民俗学会正式成立,并请老先生们为顾问,引起热烈掌声。本来我们是请季先生做会长的,但是他说他的社会兼职太多,还是由我来当,于是季先生当了名誉会长。

  学会成立后,办刊物《北大民俗通讯》,举办民俗讲座,都需要经费,我去找季先生,他又热情支持,告诉我去找社会科学处吴同瑞同志,说他那里有钱。结果每年给我们2000元经费,这就使北大民俗学会的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1979年我参加了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学会,有时向国家教委申请出国经费发生困难,我就去请季先生帮忙,总能得到热情支持。季先生是国家教委外事顾问,他对民间文学的大力支持,给国家教委工作人员很深的印象。我多次出国开会、考察,到过五大洲30个国家介绍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获得意大利人类学国际大奖,如果没有季先生的关怀和支持,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当然,我知道,这也绝不只是对我个人的照顾,而是出于他对民间文学的一贯重视。

  我发现,许多从国外学成归国的老先生,往往对中国文化和民间文学特别重视。这是为什么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05-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杰]马学良,永远的榜样
下一条: ·刘宗超:在生态文明的时空里放歌
   相关链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