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2009 年03期 目 录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哲学问题之一 向云驹; 1-10+49+157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郑乐丹; 11-15
传播与教育:中国传统艺术传承模式探析 梁广寒; 16-25
明代传奇的“投庵”情节 吴淑钿; 26-33+157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 宋俊华; 34-41+132
国立中山大学“风俗物品陈列室”旧藏唱本考略 黄仕忠;关瑾华; 42-49
明代文学中的“太史”群体角色──以焦竑《四太史杂剧》为例 刘根勤; 50-56
台湾影戏剧本所反映出来的俗民信仰 邓琪瑛; 57-63
试论口头传统的传承特点 黄天骥;刘晓春; 64-69+157
演绎《三国志》,弹唱儿女情——弹词《三国志玉玺传》试论 纪德君; 70-75+158
龙舟说唱的非文本诗学价值 姚朝文; 76-84+91
“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 孙信茹; 85-91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民俗论——从日本古都京都出发的思考 櫻井龍彦;虞萍; 92-100+158
美国华裔散居民民俗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张举文; 101-110+158
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 覃德清;杨丽萍; 111-117
试析良俗的基本特征——以广州地区巡城马习俗为例 邵一飞; 118-125
岭南地区水上居民(疍家)的方言 庄初升; 126-132
从音韵特征看英德附城话的归属 严修鸿; 133-139
曲江区大村土话小称变音的变异研究 李冬香; 140-147
创建岭南文化优雅之城——四会文化发展战略刍议 梁志强; 148-151
传统与现代:四会历史文化探源 何蕾;朱炳帆; 152-155
我国话语的戏曲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黄天骥、康保成教授主编《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读后之一 徐振贵; 156
稿约 163
文章来源:CFN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