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王宪昭]感触心与境的和谐——黔东南侗乡田野调查记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05 | 点击数:8788
 

 

 

  近来,我国西南地区的旱情频频出现在媒体上,自己的心情也不自觉地与天气预报联系在一起。在焦虑与担心之余,思绪会不由自主地回到那段在贵州黎平田野调查的日子,祈祷梦中的侗乡如故,美景依然。

  那也是一个冬去春来的季节。为了考察侗族大歌和侗族传统文化,我踏进了隐居大山之中如诗如画的黎平岩洞侗乡。考察还没有开始,一种心旷神怡之感便油然而生。在这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神奇山寨,自己有时像一个自由驰骋的精灵,有时又像一只迷失在画中的蜜蜂,无论是远望侗寨,驻足欣赏依山伴水的村落中一座座高高耸立的鼓楼,还是走进村落,踏着曲径在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中寻找充满神秘色彩的侗寨萨坛,亦还是坐在百姓家的桌前灶边,沐浴着四处飘飞的袅袅炊烟,回味着绵甜悠长的糯米酒,聆听老人讲述那些深藏于心底的古老传说……在这太多的记忆中,我更多地想到的是村寨周围郁郁葱葱的侗山,侗山上叮咚流淌的泉水,水边枝繁叶茂、高大笔直的红豆杉……侗山真美!虽然在20多天的田野考察中只爬过两次,也就是这难得的两次,却把一幅幅清晰的照片永久地定格在我记忆的相册中。

  岩洞村的四周都是大山,层层叠叠。村寨就躺在大山的怀抱中,像一个熟睡的婴儿。初到侗寨的第一个清晨,趁调研组的正式日程还没有开始,我一个人披着霞光踏上村寨南部的山峦,即刻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景象震撼了。举目四望,苍穹与群山勾勒出无比阔美的空间,东方的天空抹出丝丝缕缕的彩霞,西方的山顶似乎还挂着皎洁的孤月,回望被远远抛在身后的村寨,已辨不清映入眼帘的是薄雾还是炊烟,身边山涧的水声与远处山鸟的叫声彼此应和,虽没有进过天堂的体验,但坚信这完全可以作为那些圣洁之士所描绘的圣境!因为这境界来的过于突然,竟一下子冲淡了大脑的记忆,以至于一连几天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只能用“欲辨忘言”来搪塞。于是选择时机,发狠定了闹钟,非要看个真面目不可。

  这次有备而来所进发的侗山,是岩洞村的北山。公鸡还没有打鸣,就从借宿的吊脚楼上窸窸窣窣地穿好衣服,伴着吱吱呀呀的木板楼梯,悄悄走上了通往寨子北山的四洲萨老街。从街上的小路上山,有一个较大的坡度,路面经过一夜薄雾的浸润显得有些潮湿,但并不用担心湿滑,村内的老人会随时为这条街道换上新鲜的鹅卵石。向北行走几十米,就算进了侗山。

  山与村寨是连为一体的,山中有寨,寨中有山。稍稍显得有些空旷的街上,早有几条白皮毛、黑眼睛的狗在毫无目的地悠闲遛弯,这些狗似乎并没有看家守寨的义务,对陌生人也表现出异常的大度和友好,它们摇着尾巴随你身后,无论是否给予施舍,在一段路程之后都会默默目送你前行。这真可以算是在异乡感受的一种独特温情了。

  经过一幢沧桑的独柱鼓楼,向东北方向迂回前进。不到百米,更清楚地听到枫树上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鸟叫,这些欢快的小鸟也许是百灵。顺着羊肠小路绕过村头数棵高大参天的红豆杉树,白纱素裳般的山间祥云会即刻激发起人向大山深处攀登的热情。说是攀登,其实除个别山坡外,并没有那么陡。脚下的路像山腰的玉带,在眼前绵绵伸延,路面温柔得恰似侗人淳朴平和的性格。

  出了寨子,还可以看到山路两边有一些零星的人家。这些人家不畏艰难地把吊脚楼建在山的高处,是不是为了站得高看得远?不得而知。但作为一个游人却非常艳羡这种荡胸生云、风景独好的居处。放慢脚步时,发现这些侗族人家的家门早已打开,散养的鸡鸭也早早起来,伸脖展翅迎接新的一天。老母鸡带着它的一群圆球似的鸡崽,开始在木楼旁寻找瓦砾下的昆虫。不远处,两只看似年轻的公鸡和母鸡,在路边旁若无人地谈心,表现出恋者的斯文,眨眼间,那只目光犀利的公鸡捕捉到一只硕大的红头蜻蜓,竟一时见利忘义,想私吞独食,不曾想那只情窦初开的母鸡也收起青涩,竟红着脸从它身后猛扑过去。本想看个究竟,它却钻入花草丛中,只得移开脚步,继续捕捉眼前渐渐明亮起来的风景。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4-22

上一条: ·[朝戈金]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代前言)
下一条: ·[高峰枫]中世纪的小红帽
   相关链接
·[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张士闪]礼俗之间:黔东南光绪十四年《瑶白婚俗改革碑》解读·[杨雨点]文旅融合背景下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刘梦颖]社会流动背景下侗族掌墨师的工匠角色转型·[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刘晓春]当代民族景观的“视觉性”生产·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
· “稻鱼鸭” 生态系统: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李生柱:侗族童谣文化遗产亟需抢救和保护
·[周帆 黄守斌]侗戏——柔性的力量·[杨雨点]试论侗族傩戏“咚咚推”中的“抑巫扬医”现象
·[吴照辉]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研究·[潘永华]非遗语境下的侗歌传承的新模式—侗乡歌会
·[郎雅娟]侗族说唱文学的叙事特征·工匠精神与技艺如何薪火相传
·[彭庆军]论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百年侗戏述说百年故事
·广西柳州侗族建筑营造基地揭牌成立·160年前侗族“款首章”现身贵州黎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