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林耀华先生选择汉人家族宗族制度作为认知中国的窗口,相较同时代的其他人而言,林耀华最卓著的学术贡献当是为日后中国汉人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理论分析工具,即“宗族乡村”。这一分析框架把村落模式和家族宗族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地缘和血缘结合体的观察单位,并为后学所秉承与发展。
《金翼》:展示父系家族与姻亲互动
“宗族乡村”直接来源于吴文藻的社区概念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继嗣体系理论。《义序的宗族研究》完美地体现了这种结合,它将宗族组织、功能等置于村落社区中加以考察。《金翼》则显示分析思路的变化:在《义序》里主要以宗族为主,姻亲是一个辅助;《金翼》虽标明“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实际上是“父系家族与姻亲”互动的文化表演。至少可以说,它展示了家族作为父系体系和姻亲体系的两个基本面。
二战以后,弗里德曼利用林耀华等人的中国经验描述,并结合非洲学范式提炼出一个经典理论模型——中国宗族范式(local lineage paradigm)。某种意义上,林氏的工作为弗里德曼的理论模型奠定了基础。
《银翅》:国家如何进入地方文化机制
1980年代中后期,庄孔韶师从林耀华而重访金翼黄村,延续了以家族宗族制度研究为特长的汉人社会研究。《银翅》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充实了一个本土的“文化”概念。庄孔韶将其表述为,哲学家所发明、政治家所强化、教育家和乡土文人传播,并最终由农人所实践。这一动态的关于文化的思想揭示了20世纪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如何进入地方社会的具体文化机制,当然也包括以往帝国时期大传统如何进入小传统以及过去如何来到当下的问题。
在这一理论模型中,庄孔韶特别凸显“宗祧理念”对理解宗族的重要性,呼应陈其南氏的研究,对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族范式进行有效质疑,也因而超越了早年林耀华的“宗族村落”分析架构。除此以外,《银翅》引领了中国人类学对前辈田野点的重访研究,而准组合家族概念也成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总之,《银翅》一方面秉承林耀华“宗族乡村”和家族制度概念,另一方面注入历史变迁和大小传统相勾连的视角,突出了宗祧理念对理解家族宗族制度存在的重要性,推动了“宗族乡村”到“乡村家族”这一分析框架的发展与完善,从而开启后续的研究。
延续、深入、多维度研究宗族制度与汉人社会
1991年后,一批人类学者开始了广泛的田野工作,他们以家族宗族制度为出发点,同时转而展开多视角认知中国社会的探索方式。兰林友通过对后夏寨村的重访,提出了“残缺宗族类型”概念,即华北宗族是一种残缺宗族,这种宗族明显缺乏华南宗族那种共财、聚居、庞大族属规模等要素。除此以外,他还认为后夏寨村的政治并非完全是由亲属空间决定的,而是由情境性社会关系决定的。
笔者通过对山东费县闵氏宗族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对今古文经学和《尔雅·释亲》中的九族制度进行了“上下古今关联”的田野检验,发现:村落的基本亲属框架是五服九族,每个五服群体与村落内外的五服群体通过联姻而形成“五服—姻亲”结构,姻亲体系并不像结构功能论所理解的那样是父系的陪衬和辅助,相反,它们发挥着各自的价值。因而闵村兼容了继嗣体系与交换体系两种制度,这与长期以来继嗣体系和交换体系相对立的认识有别。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4-22 14:4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