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杜靖]汉人社会研究:起与兴
  作者:杜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05 | 点击数:1036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林耀华先生选择汉人家族宗族制度作为认知中国的窗口,相较同时代的其他人而言,林耀华最卓著的学术贡献当是为日后中国汉人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理论分析工具,即“宗族乡村”。这一分析框架把村落模式和家族宗族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地缘和血缘结合体的观察单位,并为后学所秉承与发展。

  《金翼》:展示父系家族与姻亲互动

  “宗族乡村”直接来源于吴文藻的社区概念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继嗣体系理论。《义序的宗族研究》完美地体现了这种结合,它将宗族组织、功能等置于村落社区中加以考察。《金翼》则显示分析思路的变化:在《义序》里主要以宗族为主,姻亲是一个辅助;《金翼》虽标明“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实际上是“父系家族与姻亲”互动的文化表演。至少可以说,它展示了家族作为父系体系和姻亲体系的两个基本面。

  二战以后,弗里德曼利用林耀华等人的中国经验描述,并结合非洲学范式提炼出一个经典理论模型——中国宗族范式(local lineage paradigm)。某种意义上,林氏的工作为弗里德曼的理论模型奠定了基础。

  《银翅》:国家如何进入地方文化机制

  1980年代中后期,庄孔韶师从林耀华而重访金翼黄村,延续了以家族宗族制度研究为特长的汉人社会研究。《银翅》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充实了一个本土的“文化”概念。庄孔韶将其表述为,哲学家所发明、政治家所强化、教育家和乡土文人传播,并最终由农人所实践。这一动态的关于文化的思想揭示了20世纪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如何进入地方社会的具体文化机制,当然也包括以往帝国时期大传统如何进入小传统以及过去如何来到当下的问题。

  在这一理论模型中,庄孔韶特别凸显“宗祧理念”对理解宗族的重要性,呼应陈其南氏的研究,对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族范式进行有效质疑,也因而超越了早年林耀华的“宗族村落”分析架构。除此以外,《银翅》引领了中国人类学对前辈田野点的重访研究,而准组合家族概念也成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总之,《银翅》一方面秉承林耀华“宗族乡村”和家族制度概念,另一方面注入历史变迁和大小传统相勾连的视角,突出了宗祧理念对理解家族宗族制度存在的重要性,推动了“宗族乡村”到“乡村家族”这一分析框架的发展与完善,从而开启后续的研究。

  延续、深入、多维度研究宗族制度与汉人社会

  1991年后,一批人类学者开始了广泛的田野工作,他们以家族宗族制度为出发点,同时转而展开多视角认知中国社会的探索方式。兰林友通过对后夏寨村的重访,提出了“残缺宗族类型”概念,即华北宗族是一种残缺宗族,这种宗族明显缺乏华南宗族那种共财、聚居、庞大族属规模等要素。除此以外,他还认为后夏寨村的政治并非完全是由亲属空间决定的,而是由情境性社会关系决定的。

  笔者通过对山东费县闵氏宗族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对今古文经学和《尔雅·释亲》中的九族制度进行了“上下古今关联”的田野检验,发现:村落的基本亲属框架是五服九族,每个五服群体与村落内外的五服群体通过联姻而形成“五服—姻亲”结构,姻亲体系并不像结构功能论所理解的那样是父系的陪衬和辅助,相反,它们发挥着各自的价值。因而闵村兼容了继嗣体系与交换体系两种制度,这与长期以来继嗣体系和交换体系相对立的认识有别。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4-22 14:45:00

上一条: ·[田成有]法律与民俗习惯的调适
下一条: ·[金光亿]艺术与政治
   相关链接
·古村落:学术研究不可忽略的角落·[李红 胡彬彬]中国村落研究的三种范式
·[李向振]迈向日常生活的村落研究·[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祝秀丽:《村落故事讲述活动研究:以辽宁省辽中县徐家屯村为个案》·村社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
·孙庆忠: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学术传统与研究进路·中国古村落家底盘点 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中国古村落代表作》编纂工作座谈会召开·[杨春宇 胡鸿保]弗里德曼及其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研究
·[赵旭东]远去与归来──一种跨越乡土社会的田野民族志方法论·[刘晓春]民俗与社会性别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