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民众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艺术,以往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应有关心。宫廷的、上层的文化得到彰显和追捧,民间的、下层的文化受到压抑和限制。民间口头艺术,往往成为文人雅士出新的资源,成为催动陈腐的艺术思潮转向的催化剂。后来,也被一些人拿来作为学术的对象,从中搜集被经典文献漏掉的“有用信息”。至于更早被统治阶级用作“观风俗”“知得失”的渠道,则更是典型的误用。
那么,通过我们的调查报告和深入思考,我们应当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在我们的调查团队中,多数属于特定文化的“局内人”,也有“局外人”。局外人的考察,多是“他观”。局内人的考察,多是“自观”与“他观”的结合,因为他们已然受过学术训练,已然具有跨越族际边界的视角。局内人“从内部”的观察,往往产生双重视点:来自特定文化传统的“内部知识”观点,和来自“学术共同体”的“一般学术”观点。这里形成的交错,产生了奇妙的结果。在作价值判断的时候,往往具有本土文化的立场,在作特异性描述的时候,往往具有学术共同体的立场。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在强调这些文类如何“有特色”和“重要”的时候,基本上站在本土立场上;强调它们的文本特征、传承方式、接受状况、以及其他种种要素时,又往往站在“学术共同体”的立场上。
在本土知识与“一般知识”反复切换的表述中,我们看到了学界与民间对话机制的形成。
这种对话机制,比起原来的来自学界的轻视和利用的取态,已经是一大进步。在这里,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科的演进历程和学人立场的转化。不过,这与其说是个尺度问题,不如说是个态度问题。诚然,我们需要来自“地方性知识”的概念体系,用以深入地理解本土文化的机制、法则与核心理念,我们当然更需要来自“学术共同体”的分析性概念体系,用以在不同文化之间形成对话和交流。否则,今天坐在这里谈论史诗的,可能就是一位“巴克西”或者“交毛克奇”,而不是我们这些学者了。学术的发展进步,是建立在能够使用逻辑的、抽象的概念,在学理的或者应用的层面上讨论问题,而不是陷在纷繁的具体事象中不能自拔。
不过,作为对以往学界偏重精英文化的反拨,我们倒更愿意强调对于民间文化传统的重视。也就是强调“以传统为本”,强调对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重视。对特定文化系统的理解,其底线,乃是建立平等关系。在我们学者的报告中,读者可以看到这种基于文化上平等对话的努力。书中出现的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庞,以及对他们杰出才艺的介绍文字,多少可以看作是这种努力的见证。以传统为本,落到实处,就是站立在“民众的立场”之上。无论是从内部观察还是从外部观察,我们当然首先要摒弃居高临下的心态,摒弃文化上的偏见——这种偏见随处可见,小到对特定风俗习惯的嘲讽,大到种族歧视。其次,我们也坚决反对文化上的狭隘心态,反对民族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民族作为历史上的人们共同体,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太阳底下没有永恒的事物。所以,历史地认识问题——在具体历史时空中认识问题,是我们各民族学者都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五
本项目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路线,交代如下:
1. 操作规程:项目领导小组将先期在北京组织有关学者制订了项目总体方案,编写调查手册和调查问卷,并及时发送给参与项目的各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以供开展具体工作各个阶段参照执行。
2. 参与项目的北京学者集中进行了短期强化培训和工作讨论,围绕乡村社区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口头传统的学术前沿,地方文献、口述资料的收集与解读,田野访谈与参与体验的方法,田野调查报告与民族志的撰写,三套集成资料的使用与分析,民俗生活和民间仪礼等文化空间与口头传统的关系,图象学和影视方法在田野研究中的运用等等。部分培训资料同步发送给新疆地区参与项目工作的各位专家学者。
3. 北京学者在项目实施的指导方针下,选择田野调查点(新疆民族社区或沿丝绸之路的有关地区),分头开展专题性或个案性的田野调查工作,并在项目进度计划内完成田野工作与文案撰写。新疆地区有条件进行实地调查的学者,可自行安排田野调查;无条件者,可以利用自己以往的田野作业和田野资料进行自己熟悉的专题分析,也鼓励进行文献或档案研究。
4. 项目鼓励参与者提供在田野调查中收集的各类资料,包括实物、文献、图象、影象、音声资料等等。对确有价值的各类资料,经专家鉴定后,将由我所支付一定费用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所享有使用权。
5. 在开展田野调查和档案研究期间,提倡专家学者围绕着项目宗旨以及自己的研究方向制定个人的调查专题,并与项目领导小组进行协调与配合。原则上个人应服从项目的整体计划,避免重复性工作。
6. 结项时,参与项目的各有关单位和学者完成各自专题的田野调查报告或档案研究报告(项目子报告);鼓励文档附有各类田野资料,包括田野调查日志、文献、图象、影象、音声等实证性资料。主编根据报告需要选择加入正文发表。
7. 项目负责人撰写提要式文字,就课题的立项、进展过程和成果形式等做出说明。英文的有关说明文字,将于本报告出版不久后,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现在,我们可以欣慰地说,通过各有关学术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该项目终于付梓。可以预期,那些关心和热爱沿丝绸之路文化传统——特别是口头传统——的读者诸君,一定能够从中找到许多颇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大家进而能够从中发现我们对那些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感佩,对那些卓绝技艺的击赏,对那些行将消失的文化精品的忧虑,则我们的愿望就没有落空。若是能够从中发现某些有助于学科反思和进步的因子,发现某些有参考价值的工作思路,找到开启某些问题的钥匙,并进而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推进了文化建设,乃至多少影响到决策层的政策制订和实施,那就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了!
该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管并监督,民族文学研究所承担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特此说明。
朝戈金
2007年12月1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朝戈金博客
|